這有點兒像是謝奕這種莽夫做出來的決斷,但是如果杜英有別樣心思的話,按理說就不應該這麼做。
杜盟主,當真是大公無私啊。
郗超嘆了一口氣,之前在關中書院的落成典禮上,他就覺得有點兒看不透杜英,現在更是覺得這個杜英越來越有意思了。
不過如今顯然不是揣摩杜英動機的時候,郗超果斷說道:
“將軍,事不宜遲,算時間,謝司馬應該快要率軍抵達苻萇營寨外了,苻雄肯定也會調動兵馬支援苻萇,將軍需儘快決斷。”
桓溫沉聲說道:“傳令,高武和戴施,各自率軍從南北兩側強渡灞水,前鋒和中軍由本將親自指揮,直攻灞橋!另外派遣輕騎並步卒兩千人,前往灞水上游渡河,牽制苻萇,攘助於無奕。”
眾將齊齊應諾。
而桓溫又看向郗超:
“諸位,草擬兩份軍令,其一,令無奕和仲淵務必提防苻融。其二,令偉長(司馬勳表字)莫要輕兵冒進,同時提防側翼。苻融一軍,可能無關緊要,也可能決定生死。”
“將軍放心。”郗超趕忙答應。
只期望這一封軍令,能夠給的杜英和司馬勳他們提個醒。
就算是來不及送達,已經有不忍見之事發生,也算是桓溫表明了一個態度。
杜英和關中盟在這一戰中的貢獻和犧牲,桓溫記著呢。
——————————
杜英並不知道自己的形象在桓溫幕府中節節升高。
他也並沒有把關中盟的全部兵馬都拉出來,仍然留下了一千多步卒隨同王猛和鄧羌把守林氏塢堡。
諸葛在世加上萬人敵的組合,讓杜英對自己的後方有充足的信心。
戰事可能會慘烈,但是不會慘敗。
而且更何況苻融也不一定真的對關中盟下手。
因此杜英的戰略思想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不管司馬勳這位仁兄把現在關中的局勢攪動的如何混亂,杜英就認準了原定計劃,向苻萇發起進攻。
讓桓溫渡過灞水,這是杜英一直不變的目標。
歷史上的桓溫,被困於灞上,最終喟然離去。
現在杜英想要改寫整個程序,自然就要先改變最遺憾的一件事。
輕騎掠陣,飛馳如風。
杜英並沒有老老實實的帶著五十輕騎直接和戴逯匯合。
他來的目的就是拖延時間、鼓舞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