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如火如荼,他的老家北海自然是早就不能待了,年少的時候就開始逃命,在中原魏郡等地輾轉,和家人也都離散,最終孤身一人一路進入關中,躲到華山裡,正逢法隨也返回華山隱居,王猛索性拜法隨為師,成為法隨的大弟子。
對於這位師兄的傳奇經歷,杜英實際上只是在後世翻閱史書的時候偶爾看到過,南征北戰、穩定北方,他倒是並不感興趣,匆匆掠過,而讓他覺得好玩的,還應該是這位師兄撓著癢癢、披散著頭髮去見桓溫。
桓溫此人堪稱當世梟雄,率軍入關中之後屯兵灞上,嚇得長安城裡剛剛稱帝沒有多久的苻健一動都不敢動。就在這個時候王猛前去拜見桓溫,邋里邋遢,和現在杜英面前的形象應該沒有什麼區別。
桓溫並沒有嫌棄他,反而在聽王猛對天下大勢侃侃而談之後,一時驚為天人。可惜王猛自己沒有看中桓溫,當他得知桓溫不久之後就要率軍撤退之後,大失所望,最終也再次歸隱,一直等到苻堅這個歷史上同樣堪稱傳奇的人物登場,兩人一拍即合,締造了前秦的強盛。
只可惜王猛死後八年,淝水一戰,這一切也都灰飛煙滅。
原本杜英以為王猛是故意要打扮成那個樣子去見桓溫,以試探他是不是真的有禮賢下士之心。
而現在看來,額,自己好像高估了這位師兄。
不過這些年相處,杜英當然很清楚,自己這位師兄並非等閒之輩。不說別的,藏書閣中的那些藏書雖然不多,但是王猛能夠倒背如流,這個杜英捫心自問,給他自己十年時間可能都坐不到。
而且每次和法隨縱論天下大事,杜英如果不是作為一個穿越客有著足夠多經驗的話,恐怕連插話的機會都沒有。王猛對天下大勢的洞察能力,就算是杜英也不得不佩服。自己那是因為知道,而王猛竟然能夠真的預測到,而且都和歷史上真正發生的相差無幾,這讓杜英甚至懷疑這傢伙也是穿越的。
不然這傢伙天生就是為治國理政、為平定天下而生。
至於其餘的那些年輕,不,年幼的師弟們,也就只能端茶倒水,根本聽不懂師傅和兩位師兄在打什麼機鋒
這個邋遢師兄,只是外表邋遢,但是內心的想法,不可斗量。
來到這個時代這麼長時間,杜英一直以來最大的困惑就是自己下一步應該怎麼走。
出山入世,對於已經習慣了山中和平年月的他來說,又談何容易。
並不是杜英畏懼什麼或者害怕什麼,而是他期望自己一旦走下山就能夠為這亂世做些什麼,而不是碌碌無為甚至平白攪動更多的混亂,那樣的話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在山上待著,至少能夠給這個時代減少一點兒苦難。
杜英更好奇的是,自己這位師兄又會做什麼?
他可沒有天真地以為,因為自己的出現,整個時代的時間線都會因此而改變。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杜英都以華夏炎黃的子孫後代自居,他並不反對華夏從原來的漢人單一民族變成有更多少數民族融入的大民族,但是至少在這個時代,他還是要拼盡全力去維護華夏正統的。
並不是為了保護那些滿腦肥腸的豪門或者坐吃山空的貴族,而是為了保護本來就不應該淪落胡塵裡,甚至成為“兩腳羊”的百姓,為了保護那些被大火付之一炬的書籍史冊。
(作者按:“兩腳羊”最早出自南宋莊綽《雞肋編》,文中為表意,不會出現在人物對話中,感謝書友提醒)
因而歷史上的王猛,最終拒絕了桓溫的徵辟,轉而和苻堅一拍即合。苻堅此人雖然出身蠻夷,但是醉心於漢文化、一心想要締造一個類似於秦漢的大一統王朝。可惜在苻堅本人優柔寡斷、一味地講究仁義,最終淝水一敗,一統之夢灰飛煙滅。
王猛固然為苻堅、為前秦做了很多,可惜苻堅也好,整個苻氏家族也罷,終歸沒有辦法抹去其作為異族入主中原的符號。苻氏家族失敗之後,自然而然受到了其餘臣服於前秦的梟雄們的反噬。而王猛的心血,也隨著前秦這座大廈的倒塌而付之東流。
或許就是因為王猛所做的一切在整個歷史上不過就是曇花一現,所以後世人能夠記起他名字的或許還有幾個人,但是知道他功業的,已然寥寥可數。
杜英並不覺得王猛可憐,前世的王猛既是沒得選擇,也是願意這樣選擇。
但是他不想這一世的王猛,這位自己的師兄重新再走上這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