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軍一路走來,一直是阿蘭人做先鋒,雖然沒打什麼仗吧,這辛苦是吃了不少的。亞美尼亞軍作為僕從部隊,還一直沒有表現。
馬躍很清楚,一旦大戰正式開打,肯定是大月氏的主力部隊作為中堅力量。自己這個時候不表現,那就沒啥機會亮人的眼了。
自己是不是人前顯聖不重要,這可是關乎著伊蓮娜的面子。堂妹在大月氏後宮裡是不是能有地位,說話腰桿兒直,孃家的武力有很大的關係。
自己的部隊不能被那些波斯人比下去,至少不能差太多。否則馬躍都能想到,以後伊蓮娜再見到月亮公主,肯定是要被譏諷兩句的。
這種決戰前的小衝突其實並沒有太大意義,最多對士氣有點兒影響,那也有限,面子的成分居多。
大月氏的部隊打敗了大食人後,士氣爆棚,即使馬躍輸了,步人甲們也不會因為僕從部隊和人約戰失利,就怕了可薩人。
這個時候還不是暴露實力的時候。要是這個時候出動步人甲、聖隕騎兵什麼的,敵人被一擊而潰,說不定軍心動搖。
萬一那個什麼勇安大將軍一看正面肯定打不過,突然改主意要在草原上和大月氏打游擊,那可就賠大發了。
因此派僕從部隊上去,讓敵人產生“決戰我能行”的幻覺,是很有必要的。
陳誠的軍略比不上裴行儉,但陰謀詭計,玩兒心理戰是高手。對上這些憨直的草原民族,不過把他們玩兒暈,自己好意思當大月氏的公爵?
馬躍不管陳誠怎麼想的,他只要盡力作戰就好。看陳大帥允許了自己迎戰,當即也帶了三千部下出戰。
這種類乎單挑性質的作戰,爭的其實就是個面子。要是多帶人,不免被人瞧不起,反而失去了迎戰的意義了。
不過馬躍還是留了個心眼兒,他手下有兩萬兵馬,其中只有四千真正的騎兵。他點了兩千騎兵,只帶了一千最精銳的步兵上陣了。
這個步騎比例打大仗亞美尼亞部隊是拿不出來的,誰讓你們先挑戰來著?我知道了你的兵種,派出剋制你們的部隊,這叫後發制人。
這邊一擺好陣形,對面的大將就是一撇嘴,“呸,亞美尼亞人,手下敗將。”
馬躍並不跟他爭口舌,你們原來打亞美尼亞,都是仗著人多勢眾而已,現在我們的裝備上來了,人也不比你少,我們亞美尼亞的戰士會給你們一個驚喜的。
亞美尼亞最近幾年一直在跟大食人打游擊,大兵團作戰沒打過,這種幾千人規模的戰鬥,馬躍是很擅長的。當下令旗一揮,左右兩千輕騎衝了出去。
更早的時候,可薩人曾攻進亞美尼亞搶劫,馬躍對突厥人的戰法很熟悉。兩千輕騎就是為了牽制薩比突厥人的輕騎的,免得遭到突厥人的兩翼車懸奔射攻擊。
對付靈活機動的突厥輕騎兵,馬躍這裡沒什麼有效的辦法,只能同樣用輕騎應對。他把戰勝可薩人的機會,壓在了中央的步兵陣上。
亞美尼亞的步兵陣學自羅馬帝國,九百名步兵組成左右兩個大隊,馬躍帶一百親衛重騎兵在後壓陣。隨著前進的鼓點兒聲,九百名步兵迅速走成了整齊的陣列,向敵人緩緩壓了過去。
這個時候薩比人的將軍就撓頭了。他這三千人是典型的突厥軍隊,全員騎兵。
然而敵人雖然也是三千人,卻是步騎結合,兩邊的輕騎兵對戰他一點兒也不擔心,可是敵人中間的步兵方陣隊形嚴整,難道要用重騎兵去衝擊有陣型的步兵陣麼?這不是虧本兒買賣?
要是大兵團作戰,突厥人的輕騎蜂擁而出,迅速就能將敵人的輕騎兵壓制,然後奔射騷擾步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