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現在已經很少了,就像扶蘇正在看的他們上報的這本有關全國糧倉的具體情況。
他看到的只有資料和關於這些資料的分析。
有哪個地方鬧災?哪個地方豐收?哪個地方減產?都是什麼原因?
直接當就擺在扶蘇的眼前。
扶蘇把手中的這個冊子扔給身邊的太監,然後喊出一名官員對他說道:“去把裡面的資料進行歸類,如果朕發現這裡面有造假的情況,那麼定斬不饒。”
朝堂文武百官知道,最近扶蘇對國庫和糧草抓得十分緊。
基本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求全國各地上報一次,同時也要定期梳理國庫內的錢物數量。
扶蘇在最開始處理一大批經常造假的官員以後,現在上報假資料的情況已經很少。
但是扶蘇對於這項工作始終不會鬆懈,因為得到第一手的真實資料永遠是最重要的。
他如果得不到真實的全國糧草儲備資訊,那麼一旦國家發生變故,等待他的一定是非常被動的局面。
而且扶蘇掌握各地錢糧的真
(本章未完,請翻頁)
實情況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確定下一個季度上繳糧草稅的具體數值。
他必須得掌握各地大概能徵收到多少糧食,這樣才能制定一個較好的農業稅資料。
扶蘇的文官體制改革也正在推行當中,文武百官都意識到現在的扶蘇開始大為重用宦官。
不過扶蘇有一點把握的非常好,就是這些宦官他雖然重用,但是從來不讓他們參與決策。
而且一般只讓他們執行監督錦衣衛的工作。
因為他們工作是監督錦衣衛為主,所以北場的官員並不是太多。
大概也只有一百多名左右。
不過這些人在文武百官眼中都是神秘莫測,權傾朝野的存在。
他們分散在全國各地主要監視著當地的錦衣衛工作,並定期向皇帝上報資訊。
而錦衣衛的職能跟之前那個部門就有些類似,不過在扶蘇的國外政策實施以後,大批錦衣衛南下和西進。
他們已經成為正兒八經的國際偵查人員,開始進入和扶蘇當年瞭解的那種間諜機關類似的機構和發展模式。
不過這依然造成朝廷之上和全國各地大批官僚辭職的情況出現。
這些官員紛紛向皇帝請辭,加入到商隊之中。
隨著他們看到皇帝當前的政策開始以促進經濟發展為核心,這些人敏銳的捕捉到相關的苗頭。
那些想透過當官改善生活的人現在紛紛辭去官職,加入到商人隊伍當中,成為新貴族。
利用自己之前的影響力和人際,這些人迅速崛起成為帝國的新晉商人。
扶蘇對於這些人辭職早有預見,他也無所謂。
因為這個國家發展是要有陣痛的,那些想做生意的人進入官僚體系本身就是一個病態的存在。
如果任由那種情況發展下去,未來腐敗將成為最讓扶蘇頭疼的一件事,倒不如現在利用高壓政策把那些渾水擠出去。
扶蘇在前一段時間的平叛和後來的錦衣衛全國控制官員制度之後。
擠出的水分越來越多,甚至三公九卿不但沒有補全,還有數量減少的趨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