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陽城永樂天王府的遺址上,出現這樣一幅搞笑的畫面。
一面是大學院朗朗的讀書聲,一面是神殿嗡嗡的唸經聲。
這兩邊互不干擾,相得益彰,形成咸陽城內獨特的風景線。
而這些大學生明顯也是去接受新鮮事物的一批人。
他們幾乎人手一臺腳踏車,腳踏車雖然售價很高,可是他們紛紛存起國家發給他們的補助去購買一輛。
因為腳踏車就是這個時代技術進步的代名詞。
當然還有另一個更為讓人震驚的發明,正在逐步的推廣開來,那就是熱氣球。
扶蘇責成墨家對熱氣球進行改造,但是他本人卻製造幾十個熱氣球並且給這些熱氣球編上隊。
他們
(本章未完,請翻頁)
運輸物品和資訊的速度要比最快的駿馬還要快。
因為這些熱氣球是不受道路限制的,他們可以飛越崇山峻嶺,以最短最快的速度到達目的地。
扶蘇在最早設計熱氣球的時候就考慮到這個問題,熱氣球在這個時代極具軍事和民用價值。
它甚至直接搶了那些通商口岸上的鏢局生意。
未來一些特別貴重的物品,完全可以用熱氣球來運載。
扶蘇打算成立一個新的運輸部門,他認為如果這個運輸計劃能夠實現,那麼秦始皇的直道和驛道就可以被取消。
然後投入到民用當中,這樣和自己修建的第二條路合起來就成兩條民用大道。
未來完全可以利用熱氣球來傳遞資訊。
扶蘇已經把製作的熱氣球送到各個驛館,並開始推行熱氣球運輸資訊的改革。
扶蘇將熱氣球列裝部隊,開始培訓駕駛熱氣球計程車兵。
這也算是大秦帝國第一批空軍。
第一次試執行就是從咸陽到雲中郡。
原本快馬需要三天時間,結果利用熱氣球不到一天時間到達雲中城,而且最重要的是成本還非常低。
雖然在天空當中需要有人駕駛,不過和一個人騎著馬在路上飛奔比較,這種運輸資訊的方式很顯然十分的便捷。
就這樣扶蘇的熱氣球很快就取代驛道上的那些飛奔的馬匹,成為主要資訊執行方式。
……
帝國改成扶蘇年號以後,現在已經是第十二個年頭。
現在進入秋天,也迎來一次年度的豐收。
全國各地的耕地裡,農民都在忙著收莊稼,這是一個農忙季節。
而且這個農忙季節也十分受到扶蘇關注。
因為今年的糧食收割扶蘇是第一是採取新的計算方式。
就是前兩天蕭何在朝中向扶蘇上報的各地糧倉儲備情況。
扶蘇為能夠精準的掌握全國的糧食產量,他已經跟蹤整整四個季度。
而這個季度是他實行新農業稅的第一個季度,他準備看這個完整的農業週期,到底全國能夠生產多少糧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