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我會跟李琛說,等他們的宅子修葺好,儘快搬過去,李蕊只能在府裡待著,哪也不能去。好好把孩子生下來,明年春天大郎成親後,再辦他們的事。”
“這事給你添麻煩了。”自己弟弟犯渾,元楓也無可奈何。
元植是個認錯很快,堅決不改的人。
父親重長子,母親寵么兒,元楓其實也和四郎一樣,在蘇家都是父母關注少的孩子。
但元楓在長安交了李奏、裴煊、顧允之這樣的朋友, 而元植在洛陽卻親近史墨青、王熠這樣的紈絝。
兩人相距越來越遠,這也就成了不爭的事實。
李奏岔開話題問洛泱:“你說糧草你來找,難道是要用東莊和綠柳莊?可我們特意選在最缺糧食的四月出擊,就算種占城稻,那也來不及。”
“對,小妹,我們這一塊去年並沒有預留,你到哪裡找來糧草?”
妹妹經常創造奇蹟,可軍隊糧草不是一車兩車,她就算用幻術變出來,假的就是假的,也填不飽肚子啊。
洛泱笑嘻嘻的看著他們,反問道:“兩京附近倉庫密佈,尤其是東都洛陽。你們數數洛陽附近的倉庫有幾個?”
“含嘉倉、興洛倉、子羅倉、河陽倉、河陰倉、敖倉、柏崖倉,怎麼了?你還想去劫皇倉?”元楓扳著手指頭數到。
洛泱胸有成竹問出了一個名字:“隋家留下來的回洛倉哪兒去了?”
“回洛倉?這個名字不熟,是不是早就棄而不用了?你怎麼想起來問這個?”
元楓不解,李奏心中一動,洛泱說過,她現代的父母是考古的,難道她知道這個倉庫有糧?那也太神奇了吧。
“我聽說,回洛倉在洛陽城南七里,是隋末各路人馬爭搶之地。可它畢竟在城外,大唐建國後,糧食吃完也就棄而不用了。書上記載,回洛倉有三百個地倉。”洛陽頓了頓。
她父母還真參與過回洛倉的挖掘工作,可他們考古的結果與史書記載相差很遠,並不是只有三百地倉,而是七百座地倉。
從倉庫裡遺留的糧食和物件來看,有些地庫的使用時間並不是至唐初,而是延續到唐末。
為什麼唐代的史書,很少提到這個隋朝大業年間建的巨型倉庫,官方更沒有任何出入庫的記錄,洛泱父母提出來一個大膽的想法:
回洛倉被國家廢棄之後,並沒有回填的原因,是它仍被官宦富賈私人使用。
“阿兄,你記不記得,失去農莊後,我們將軍府曾在洛陽收過糧食。能看到的私倉,裡面糧食都不多,當時你還說,不相信只有這些存糧。
我思前想後,只有一種可能,糧被他們藏起來了。”
李奏長舒了一口氣:
“不管藏在哪裡,你的思路是對的。官糧卡我們,我們就去買私糧。北方旱災已久,市場上缺糧,糧價居高不下,並不是真沒糧,而是有人奇貨可居,囤糧不賣。”
回洛倉是個猜測的方向,逼富戶賣糧是最直接獲得糧食的途徑。
據茅元儀在《武備志》中所摘錄《太白陰經》(唐,李筌著)的內容來看,12500人的軍隊,一年要消耗米9萬石、各類副食147500石以內、鹽2250石。
注:副食為小麥、大麥、蕎麥、大豆、小豆、豌豆、麻、黍。
以唐朝106斤/石來計算,那麼平均一名士兵一日要消耗:
米2.1斤、副食3.4斤、鹽26.1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