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總,這個我還沒注意。你說說看?”姜雅琪詭異地笑了笑。
“小姜,你這個金牌導遊你說你沒注意油茶湯的來歷,是沒人會相信的,特別是象我這樣的人,更是不會相信的。”田理麥邊喝油茶湯便說道。
“田總,關於油茶湯的來歷,各地說法都是不一樣的,我只是想知道田總知道的是哪一種說法。”姜雅琪也邊喝油茶湯邊回答田理麥。
“小姜,那好吧,我給你說說我知道的關於油茶湯的來歷和傳說,看看與你知道有什麼不同!”
於是,田理麥邊喝邊講了起來。
油茶湯,是武陵山區土家族人特有的一種傳統美食,亦名土家油茶湯。很受當地人的喜愛,其中以鄂、渝、湘邊界處的山區等地油茶湯最為著名。當地人有句話叫做:早無油茶湯,整天心慌慌。
土家油茶湯製作方法是比較繁雜的。油茶湯,首先當然是少不了茶葉的,先用食用油炸適量茶葉至蠟黃後,將茶葉舀入碗中,再加上姜、蔥、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又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子、蔭玉米、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糯餈粑粒、黃豆等“泡貨“,然後將鍋中燒沸的湯摻入碗中即可食用。
油茶湯的製作關鍵是茶葉質量和炸茶葉的火候,佐料和“泡貨“的選用可隨客人口味。有的待貴客時還加入兩個荷包蛋。
土家人制作油茶湯叫打油茶湯,正宗的土家人家裡家家戶戶都準備得有一口小鐵鍋專門用來打油茶湯。每次打油茶湯後都只是簡單地用冷水洗一下鍋,這樣洗鍋的目的是讓鍋的表面時時都有一層油湯浸著,他們認為只有用這樣的鍋打出來的油茶湯才真正醇香有味。
這專門的小鐵鍋,平時不用時掛在火坑屋的木板壁上。
“泡貨”的製作則更加繁瑣,所以,許多人家都是在空閒時將“泡貨”製作好後放著,以備隨時食用。
“泡貨”最簡單的就算是花生米了,用旺火將鐵鍋加熱,放入菜油,將花生粒炸成金黃色後就可舀起來裝盤。
炒米子的製作是很複雜的,用蒸子將糯米蒸熟後放在簸箕中曬一天太陽,後在碓窩裡將每粒糯米舂扁,之後曬乾即成蔭米子,吃的時候,再用制過的河沙將蔭米子爆成炒米子。這就有了炒米子。
豆腐乾的製作也較繁雜,用黃豆磨成豆漿,將豆漿燒開後冷卻至溫手的溫度,用石膏將豆漿點成豆腐。豆腐用廂壓成方形後,切成薄片烘乾,即成豆腐乾。
豆腐乾在放入油茶湯時還需油炸,油炸豆腐乾時要掌握火候,不能炸糊。炸糊後一股焦味會毀了整碗油茶湯。
小顆糯餈粑的製作跟土家人過年打糯餈粑的工序是一樣的。糯米蒸熟後,放入碓窩裡舂溶成漿糯團,之後便扭成大小不一的圓型糯餈粑,不過用作油茶湯的糯餈粑要扭得薄一點。扭成糯餈粑後再後菜刀切成小指拇尖大小的顆粒,將其曬乾,便成了油茶湯的“泡貨”原料。
蔭玉米,又稱“灰苞穀子”。是將苞谷顆粒用沸水煮熟後,用包袱包好後將其埋入火坑裡的木地灰中,待木地灰吸乾苞谷顆粒的水份後取出,自然蔭幹便成了。
相對來說,核桃仁、花生米和炒黃豆就簡單多,這裡便不作介紹。
油茶湯的“泡貨”每一種的製作都是很繁複的,所以說,土家人不隨便用油茶湯招待客人,只有極其尊貴的客人來了之後,才上油茶湯。
值得注意的是,油茶湯中不能放味精,因為味精會改變湯的原汁原味,同時湯中一般也不放辣子,因為喝湯時容易嗆人。
武陵山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物產豐富,土家苗漢人民和諧相處,在長期的捕魚、狩獵、農耕、戰爭、遷徙的過程中,孕育出獨特的民族飲食文化。
油茶湯對土家族人來說每天都是少不了。被稱為“土家咖啡”,恰似一種茶飲湯質類的點心小吃,香、脆、滑、鮮,味美適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傳統的非常鍾愛的風味食品。
油茶湯最講究的油茶湯“泡貨”有上十種。不過,一般人家常吃的也就幾種:炒米、鍋巴、花生米、核桃仁、葵花籽等等。不過,土家人每天的油茶湯則不會太講究,裡面的“泡貨”簡單得多,常常只有兩種或三種。
油茶湯喝起來也有講究,喝茶葉湯也有學問。
土家人有一句俗語:“油茶不冒氣,巴(注:即燙壞傻女婿“。因為做油茶湯一般用豬油,做好了之後豬油會浮在表面上,溫度極高,但它不像開水會冒熱氣,看不出來溫度高低。傻女婿們受丈母孃油茶湯款待,為表示捧場,一大口灌下去,輕者舌頭燙掉一層皮,重者燙得滿嘴水泡。雖然人人都知道這句話,但每每上當的人還是不少,其原因都是因為其製作的油茶湯太香了。
地道傳統的油茶湯喝法是不用勺或筷子的,端著碗轉著圈喝,講究把湯和輔料同時喝完,或是拿一根筷子插在碗裡慢慢劃圈,同時喝湯。要想同時把湯和輔湯都喝乾淨是需要一點技術的,用土家人的話說就是“舌頭上要長鉤鉤“。
在土家山寨有些老人喝油茶湯時嘴還不用接觸到碗,只在碗邊上空用巧勁一吸,碗中之物便進入口中,其中趣味,妙不可言。
那麼,油茶湯是怎麼興起的呢?
由於土家族只有語言而無文字,對於油茶湯流傳下來的說法也眾說紛紜。據傳,油茶湯是土家放牛娃在茶山裡擺“家家”.而發明的。他們在山上拾得一捧油茶籽,放在瓦罐中炒出了茶油,再摘來茶葉放入油中一炸,兌上山泉水,加入隨身帶來的炒苞谷,越吃越有味。
嚐到了這種自制的美味,放牛娃們就常在山中做這種最原始的“油茶湯”。
後來,此事傳到大人中,大人們試著用鐵鍋、茶油、茶葉等對這種做法加以改進,久而久之就做成了土家族地區常喝的油茶湯,從此油茶湯便在土家族地區流傳下來。
另一種說法是元末明初,唐崖土司遭明朝庭圍攻,土司城破,覃玉仙率她的“女兒兵”衝出重圍,向西逃逸。到了鄂、渝交界處的“女兒寨”,被官兵團團圍住。到了大年三十這天,軍中無糧,只剩下了一些粗茶葉、茶油、玉米、蒜苗了,於是只好用這些東西燒一鍋“油茶湯“過年,從此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油茶湯起源於漢代。相傳漢伏波將軍馬援當年駐兵武陵,因武陵山大,森林覆蓋,鬱鬱蔥蔥,雨量充足,致使森林裡每多生出瘴氣,使士兵的健康受到威脅,將軍便用合茗葉、茱萸、芝麻等研成末,再加鹽製成湯,供士兵飲用以防瘴氣。
後來當地百姓紛紛仿效,漸成習俗,又因合茗葉、茱蓃、芝麻難尋且芝麻產量低,遂用茶葉代替,久而久之遂演變成今天的“油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