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文說道:“大俵叔,讓麥弟在這裡休息,我陪你去!”
“不,俵侄,你比田理麥大些,這裡留著的全是幾位女娃兒,你留在這裡,我才放心!”大伯田木壯說道。
劉軍文只得答應。
大伯田木壯帶著田理麥走進了第三個洞裡,大伯田木壯說道:“田理麥,只有我們兩人,你緊緊地跟著我,並注意放好繩線,不然我們迷了路就沒法回來了!”
走進洞裡大約五十米遠,便見洞內處處搭建著如灶臺一樣東西,田理麥好奇地問大伯田木壯:“大伯,那些灶臺是砌來做麼子的?”
“是以往熬硝用的!”大伯田木壯回答說。
“熬硝?”田理麥不懂。
“那硝熬成後,可以製作成火藥!”大伯田木壯解釋道。
田理麥這下子懂了,他在讀初一時,歷史老師講過這事!
沿途有許多的灶臺,又走了大約有五百米,大伯田木壯站住說道:“錯了,田理麥,我們往回走!”
“大伯,其實這洞進來,沒有錯與對,有這麼大面積的熬硝場面,還可以瞭解近代火藥製造的歷史,也可以瞭解近代人們在這個洞裡的活動場面,探尋他們的足跡,說不定對於那些探險旅遊者來說更有吸引力!”田理麥說道。
大伯田木壯沉吟片刻,點了點頭說道:“也是,那我們去把你軍文哥他們接進來!”
田理麥和大伯田木壯返身回來將劉軍文、顧菲菲、楊婷婷、羅思思和孫軍莉接了進去,大伯田木壯說道:“我們原訂計劃不是看這個岔洞,但田理麥說,這進來都是洞,都可以看,那我們就看這個岔洞!”
劉軍文和顧菲菲等看了那遍佈洞中熬硝的灶臺,免不得又如田理麥樣詢問了一遍,大伯田木壯又進行了解釋。
“大伯,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些熬硝的灶臺是在同時代的話,那場面不知該有多熱鬧!”顧菲菲說道。
“據老輩子說,從元朝時起,我們這裡實行的是土司制度,朝廷給每家土司都分配得有熬硝的任務,明朝又沿襲了這個制度,而且分配的熬硝任務更重,當然,如果你完成了朝廷分配的熬硝任務,並且上交朝廷還超了任務的話,是會得到許多朝廷賞賜的!”大伯田木壯說道。
大約有兩到三公里長的距離都是熬硝的灶臺,那些灶臺分佈很不均勻,有的三兩個連在一起,有的則是獨立灶臺,獨立灶臺居多,最多也就是五個灶臺聯在一起,但卻非常少,兩三公里的距離只有一處,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那個生產狀態,單幹的居多,聯合乾的很少!
走過那壯觀熬硝場面後,再往前便是寬闊的洞中到處堆著一堆堆的泥土,顧菲菲跟在大伯田木壯的身後又問道:“大伯,這一堆堆的泥土好象是人為地堆放的,這些泥土有什麼用嗎?”
“哦,這些就是硝土,這熬硝的過程就是先收集硝土,然後將硝土在水中浸泡後過濾,濾下的水再在鍋中熬幹,這樣就有硝了,再用木炭勾兌,放在碓中舂,再調配就成火藥了!”大伯田木壯解釋說。
一行人接著又往前走了大約五百米,便見前面洞中遍佈著石筍,大伯田木壯說道:“以往,老輩子們都說不要隨意進熬硝的洞,還以為有什麼禁忌,原來這洞裡是這麼地好看,老輩子們真是用心良苦,生怕人們進來損壞了這些!”
此時看見的石筍與先前見的廳堂中的大不一樣,這些石筍大都獨立聳立著,有的又高又大,有的粗壯矮塔,而有的上下粗細均勻,差別不大,一眼還看不到底,不知洞裡有多長都是這樣!
“大伯,從先前我們看的熬硝的場面來看,這洞裡在近代或者更遠的年代裡就應該有許多人來過,那為什麼那些石花和這些石筍一點也沒有被人損壞,這是為什麼?”顧菲菲用手電照著一根粗大的石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