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難點。
陳楚默看了半天也沒研究明白,這裡涉及到複雜的航天空氣動力學,簡而言之,這個空氣離子推進器,用人類目前對於動力學的研究,很難做到提高質量的時候同時做到推力的同等提升。
這也是後世,這個產品從無人的小型電推飛機,一步步擴充套件到真真的航天交通工具上來。
也就是說,以現有的見證者科技的電池,空氣動力最佳化的水平,加上新材料組合起來。
他大約估算了下,能夠做到讓一架運載10噸左右的私人飛機,以亞音速的狀態,持續飛行十個小時左右。
而隨著吃透這些新型的空氣動力學,後續開發出更輕薄的材料,執行效率更高的電池,以及能源供給量的提高,才能正真意義上的讓電推飛機登上歷史的舞臺。
想明白了這些,陳楚默將手中的幾頁草稿紙,扔進了後排的粉碎機中。
開始看下一個解鎖的科技。
下一個解鎖的科技,要求的個人財富是2萬億,而不是10萬億,這讓他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因為這意味著再下一個科技解鎖可能是4萬億,也可能是3萬億。
無論如何,日子多少也算是有點盼頭。
對於虛擬現實這一門技術,其實2010年過後,藍星的很多高科技研究所已經在涉及。
但是主要還是集中在VR頭盔,35D電影,以及AR上面的研究。
真正的虛擬現實,像科幻中寫的,在一個VR艙內,體驗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還根本無法達到。
因為,這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在裝置端,這種裝置必須對人的腦波進行干擾,而不是單純的透過欺騙人的視覺產生的效果。
如果僅僅是欺騙人的視覺,VR頭盔已經能夠做到了,包括像見證者科技線下的很多展銷中心。
用的那個全景AR的螢幕,能夠在白天播放出各種各樣3D效果的動作。
比如一個機器人,打碎螢幕從裡面爬出來,比如一輛車,從顯示屏中飛奔出來。
包括演唱會的,虛擬AI人像,虛構出來給人的感受,也非常真實。
這種技術含金量並不高,現在很多解決方案都可以做到。
但是這種技術對於整個現實生活並不會有很大的衝擊,這是因為它還是不夠虛擬。
或者說,他還是能夠讓人感受到虛擬。
而不是說,我在裡面,完完全全變成了另一個人,另一個世界。
“虛擬現實?”
陳楚默口中喃喃道,他在想,按照系統的尿性,這個科技一定是超脫目前藍星的原有層面。
他回憶了前世,2100前後,人類虛擬現實大規模應用後,主要崛起的幾個虛擬現實大熱的行業。
遊戲是一定的。
但是遊戲雖說是虛擬現實技術應用的先鋒軍,但也僅僅是一個很小的分支。
虛擬現實技術一旦真正成形。
沉浸式的遊戲艙公司將會成為真正的巨無霸,而且像飛信這種企業,社交終端也會集中在虛擬現實所產生的世界中。
而電子商務同樣也是會有大規模的變化,未來的購物,你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完成真正的換裝,實體體驗購物。
等等。
可以這麼說,未來,誰掌握了虛擬現實的技術,誰就掌握了藍星。
因為在前世藍星毀滅的前夕,每個人一天在現實中生存的時間可能只有4個小時。
剩餘的20個小時,一半睡眠,4個小時工作,8個小時在虛擬世界中。
甚至有些網際網路的公司,全部集中在虛擬世界辦公。
當然,即使在藍星毀滅之前,也沒有做到真正的虛擬現實。
如果能夠做到,依靠這個虛擬世界,構建出無數個世界。
每個世界中,又有各個世界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