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是土地部的事情了,土地部真的沒有什麼事情,作為成立還不到兩年的部門,他們現在可以說唯一的工作就是管理大片屬於朝廷的土地了。
最近幾年朝挺收取的糧食越來越多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掌控在朝廷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多。
接下來大理寺、都察院、太僕寺、通政院一一進行描述。
其他幾個倒是乏善可陳,這之中太僕寺的情況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太僕寺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嗎,又成了一個肥差啊。
太僕寺原本就是掌控大明馬政之事,在萬曆中期之前,太僕寺經過做馬匹生意,從和蒙古人的互市中購買馬匹,再高價賣出。
歷經兩百年的積累,到了萬曆年間,太僕寺的倉庫裡積累的白銀數量就將近千萬兩白銀。
然而在這之後,朝廷卻不停從太僕寺抽取白銀,畢竟那段時間朝中大事頻發,朝廷的稅收根本就難以支撐。
幾十年下來,太僕寺積攢的銀子早就被掏空了。
只是眾人沒有想到,短短數年之間,太僕寺就徹底翻身了。
沒聽他們說嗎?在新收復的河套、漠南、青海再加上遼東的遼河套地區太僕寺已經建立了四座規模巨大的馬場。
經過五年時間的發展,現在的太僕寺四座馬場加起來的戰馬數目竟然已經超過了兩百萬匹,這個數目真的不算少了,更重要的是這個數目還在擴張。
雖然這些馬場中的陰山馬場、遼河套馬場是軍馬場,大部分的馬匹都屬於五軍都督府,但這裡面總有一部分不適合作戰馬。
還有漠南馬場、青海馬場更是完全屬於太僕寺,這裡馴養馬匹的最主要目標就是耐力,最終這裡的馬匹將會賣給大明的商人們,成為腳力。
現在隨著水泥官道已經延伸到四面八方,四輪馬車也已經徹底在大明推廣開來,馬匹的需求量自然而言的大規模增長。
崇禎三年普通馬匹的價格已經是崇禎元年的兩倍之多。
這個時候整個大明都幾乎為馬匹而瘋狂,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時候若是自己有一個小小的馬場,那自己就發大財了。
恰好這個時候大明收復了漠南草原,設立了漠南、河套兩省,誰不知道這裡有著肥沃的草場,很多有權有勢的商人都想盡一切辦法來到這裡,買上一大片草場,養上一批馬匹、耕牛,就等著大賺一筆。
而這個時候太僕寺的優勢就徹底表現出來了,崇禎三年,太僕寺直接拿出了五萬匹馬,給暴漲的馬匹價格潑了一盆涼水,太僕寺自己也賺的盆滿鈽滿。
然而五萬匹馬遠遠沒有滿足大明那彷彿無底洞一般的需求,接下來數年,不僅是每年放出一批馬的太僕寺賺了許多,那些參與到養馬生意的商人也賺了許多。
到了崇禎六年,大明馬匹的價格已經下降了不少,僅僅比崇禎元年價格多了三成。
現在的太僕寺每年的收入就已經超過了百萬兩白銀,實在是讓人羨慕不已。
到此,大明一眾文臣中都已經講述結束,眾人將目光看向前方的那三位內閣大學士。
內閣收復黃立極開口了。
“皇上初登基,就敏銳的看出了大明存在的諸多問題,或者說那個時候大明已經是病入膏肓。
但是皇上不同凡響,經過六年時間,大明各地已經是煥然一新。
……
六年來,大明遭受了各種各樣的災害,乾旱、地震、洪水等等,尤其是持續數年之久的旱災,綿延北方數省,數千萬黎民百姓陷入災厄之中。
為了拯救黎民百姓,朝廷大開府庫,花費了巨量的糧食、白銀,六年來拯救了無數百姓。
為了徹底解決百姓被災厄,朝廷定下了移民之策,當時有不少人是反對的,為何,自古以來移民就是極為艱辛的,是苦難的。
但是在皇上的指導下,在我等的努力下,一切都變了。
六年時間,朝廷從陝西移二百三十萬,山西七十萬,河南九十萬,山東一百一十萬,北直隸八十萬,再加上遼東原難民六十萬。”
整個北方大明一共移民六百八十萬人,這些人中移民河套有近兩百萬人,漠南一百五十萬人,東北黑龍江一百五十萬人人,甘肅六十萬人,青海四十萬人,再加上大員的數十萬人。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整個災情中,大明死亡的百姓剛剛超過五十萬人,這是一個巨大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