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士子們的這般瘋狂舉動並沒有影響朝廷正在忙碌的事情,朝廷的一切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
三月五日,臺灣的戰報終於到了京城,這樣的大勝並沒有讓大明朝廷的一眾官員感到驚訝或者興奮,在他們看來打敗一個區區的西方蠻夷,這又算得了什麼?這一年來他們經歷過多少不可思議的勝仗?
即便是他們已經透過各種渠道對於西方的情況有了不少的瞭解,但是瞭解始終都是瞭解,沒有真正的見過這些情況,他們自然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他們眼裡大明用還是比這些西方的國家強的,因此他們對此並沒有什麼大的感受。甚至他們在看完戰爭經過後更多的是疑惑,這場戰爭為什麼進行的如此艱難?
然而對於朱由檢來說就完全不同了,對於這場戰爭的勝利他是極為高興的,或許是因為他對於臺灣這座島嶼有著比較深的感情吧,以及他對於荷蘭人艦隊的實力更為了解。
其實朱由檢自己也清楚現在的大明科技方面的實力並總體上不比西方那些國家差,甚至有相當一部分要比他們強。
以前或許大明的水師力量的確比西方差很多,但是現在有了自己這一年多的努力,給他們裝備了大量的紅夷大炮,現在大明的水師力量已經不比西方的差了。雖然說現在能夠取得這樣的勝利自然是再正常不過的。
可是朱由檢仍然很興奮,一會兒後朱由檢的心再次平靜下來,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對立功的眾人進行封賞了。
朱由檢召集內閣、六部九卿和五軍都督府的一眾官員,經過一番商量後也就確定了這件事中立下功勞眾人的賞賜。
冊封孫應元、熊文燦、劉香、秦翼明、普應聲為男爵,其他的還有一些財物。鄭芝龍、鄭芝虎等人就是賞賜一些財物以及給予一些榮譽稱號。
大多數人的賞賜直接就在眾人中間得到共識,沒有任何人阻攔,引起一眾官員反對的還是普應聲這個人,此人是雲南的土司,冊封一名土司為大明的男爵,這是不是不太好?
不過也不是沒有人支援,盧象升就認為應當賞賜這位普應聲男爵略微,要知道這些雲南土司之前對大明可是立下了大功。
之前在平定西南的叛亂時這普應聲可是立下了大功,普應聲帶出雲南的一萬餘精銳土司兵在西南戰爭中損失將近九千人,最後除去傷亡的人僅僅剩下了一千餘人,而且就算到了這種程度,普應聲也沒有任何抱怨的帶領著最後的一千人來到了臺灣。
在這裡普應聲又配合秦翼明等人又用了近一年時間基本消滅了臺灣北部的土著,功莫大焉。
現在甚至又在打敗荷蘭人的戰爭中立下了不少功勞,如此一來他的功勞甚至要比那秦翼明還要大。
現在若是僅僅賞賜秦翼明等人為男爵,而僅僅給這普應聲財物的賞賜,那麼這位普應聲土司心中會怎麼想?大明的其他土司會怎麼想?而且現在在西南數省正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改土歸流工作恐怕會產生極大的阻力,甚至會再次出現大規模的叛亂,到了那時候問題就真的大了。
賞罰不明可是大忌啊!
這僅僅是因為一個男爵就可能會引起的後果。
盧象升的這一番話讓眾人沉默,對於朱由檢來說,原本他是不準備讓這位普應聲活下來的,要知道這位普應聲在歷史上也是鼎鼎大名的,他在崇禎年間可是反叛了大明,後面甚至直接圍攻昆明城。
而這普應聲反叛的核心力量就是在平定西南之亂時鍛煉出來的精銳土司兵。
因此之前在得知此人就在西南平叛時,朱由檢就指示朱燮元想辦法去解決這位普應聲,最後朱燮元也表現的不錯,他的力量已經損失九成。而後又將此人送到了距離雲南極遠的臺灣,讓他著最後一千人去打土著人。
所以在這個時候朱由檢自己是並不很想賞賜普應聲爵位的,但是現在聽到盧象升這一句話後,朱由檢還是心有所悟。
是了,普應聲發動叛亂是在平行世界上發生的事情,並不代表在這個世界上也會發生,現在有了自己大明的實力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朱由檢就不信這位普應聲還敢反叛?那就真的是腦子有問題了。
自己就連那些歷史上的大漢奸洪承疇、祖大壽、孔有德都能容得下,交給他們重任,那麼自己現在為什麼卻容不下一個普應聲?現在這些人表現的不都是很不錯嗎?自己難道僅僅因為平行空間發生的事情就莫名其妙的弄死他們嗎?
現在僅僅是一個爵位罷了,而且賞賜下去還會有種種好處,不賞賜壞處無窮,那麼自己為什麼不去做呢?自己難道還怕一個普應聲嗎?
想到這裡,朱由檢感到心中格外通透,有種豁然開朗之感。
最終普應聲的男爵爵位還是就這樣定下來了。
至於數量龐大的立功士兵就按照他們的功勞來進行賞賜就足夠了,這些東西自然不需要拿到這裡來進行談論。朝廷對於這方面已經很是熟悉了,按照之前定下的規則去作就是了。
此事定下後,朱由檢又召集內閣、六部九卿等官員,商議臺灣之事的後續,畢竟現在全佔了臺灣島,接下來這座島嶼究竟該怎麼處理?
“諸位愛卿對於這臺灣島的處理有何想法?”,朱由檢也沒有客套,直接將事情挑明。
朱由檢的議事節奏眾人都已經頗為熟悉,現在已經沒有絲毫的不適應,直接就回到朱由檢的問題。
內閣大學士周應秋嚴站起身,嚴肅的說道:“皇上,近一年來朝廷對於臺灣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多的瞭解,整座島嶼土壤極其肥沃,甚至和江南地區的情況差不多。
若是能夠得到初步開墾,最少可以開墾出八百萬畝肥沃的耕地,完全可以養活兩百萬百大明姓。
要知道現在我大明天災不斷,整個朝廷都是極為缺乏糧食的。
而現在臺灣的百姓才有多少?只有二十萬!開墾出來的耕地也一百五十萬畝,這些都遠遠不夠。
同時大明北方災民眾多,而且除了這些災民,還有著數量巨大的無地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