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辰知道,大周的官員選拔實行的是察舉舉薦制。
每年一次,都是在年關進行。
由各地方官員察舉舉薦有才學,名望之人,報吏部。
然後,朝廷會統一對這些舉薦之人實行最後的科考。
這也是為什麼大周幾乎八成的官員都是出自世家豪門或是和世家豪門有著千絲萬縷關係最主要的原因。
普通的寒門子弟或是一般的學子們,沒有地方官員的舉薦,想要入仕,步入官場,那是很難的。
就算有真才實學,也得有地方官員的察舉舉薦才行。
否則別說是步入官場,進入仕途了,就是連最後的那場科考都沒資格參加。
而世家豪門子弟則都能很容易的得到地方上官員的察舉舉薦。
一旦有了地方官員的察舉舉薦,那最後的科考基本上就是走一個形式罷了。
可以說,在大周,只要得到了察舉舉薦,基本上就算是已經步入了仕途。
周辰想著朝廷選拔官員的這個察舉舉薦制,眉頭微皺。
在周辰看來,大周這樣的選拔官員,弊端太大。
先不說各地方察舉舉薦的這些人到底有多少真才實學,就說這個察舉舉薦就會讓朝廷錯過很多有真才實學的人。
還有最後的這場科考,本來是對這些各地方官員察舉舉薦之人的最後的一道把關。
可如今只成了一種形式。
這都是問題。
周辰沉吟了片刻後,抬眼看著杜如晦開口道;“克明,大周察舉舉薦官員的制度弊端太大。”
“如今,朝廷又急缺人才。”
“朕打算這次科考放開察舉舉薦這道門檻,天下有才學之人都能參加,不注門第出身,只看真才實學,由你主考,全權負責這件事。”
“你覺得如何?”
周辰看向了杜如晦。
既然這察舉舉薦弊端太大,那周辰自然不能在用這察舉舉薦制來為朝廷選拔官員了。
可想要完全的廢除察舉舉薦制,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辦到的。
這其中會涉及到天下世家豪門的利益。
所以,周辰這次的科考先放開這道門檻,試探一下世家豪門的反應,看看結果如何。
“臣,遵旨。”杜如晦立馬明白了周辰的意思,直接躬身道。
雖然周辰這看似在詢問,實則已經是做了決定。
見杜如晦沒有異議,周辰便點了點頭;“那這件事就交給你了。”
“朕會下旨讓八賢王和兵部尚書作為副考官。”
“有他們二人協助你,你會輕鬆很多。”
周辰看著杜如晦說道。
“是,陛下。”
杜如晦應聲道,然後離開了養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