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空,暑氣蒸騰。
司馬珂策馬回到北籬門時,也熱得臉上淌汗,臉色紅撲撲的,胯下的飛羽駿馬,也喘著氣,看起來也似乎不堪這暑氣。
過了北籬門,司馬珂沒有選擇來時的青溪邊上的大道,選擇了旁邊的一條相對清淨和陰涼,兩旁都是老樹的小巷。
司馬珂放緩馬速,沿著巷子邊陰涼的樹影下,緩緩的策馬而行。
“綠豆湯咯,清涼的綠豆湯咯~”
司馬珂抬頭望去,只見前頭的一棵大榕樹下,一箇中年女子帶著一個七八歲的小丫頭正守著個大瓦罐在叫賣,邊上支著個案幾。
綠豆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屈原所著的《離騷》中寫道:“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故在戰國先秦時期,楚國這種南方地區,綠豆已經被比較廣泛的種植。
司馬珂正熱得冒汗,當即輕輕的一抖韁繩,加快馬速,向大樹下走去。
“麻煩娘子來兩碗綠豆湯。”
那賣綠豆湯的母女看到突然來了個騎著白馬、衣著華美的駿馬公子,不覺驚呆了,直到司馬珂連續說了三次才反應過來,急忙舀了滿滿兩大碗綠豆湯上來,想了想,又吩咐那小丫頭提了半桶水來,給司馬珂餵馬。
那綠豆湯的瓦罐在水中泡過許久,所以綠豆湯涼涼的,在這酷熱時節,吃到嘴裡特別的清涼爽口,司馬珂一口氣吃了三碗。
此時,那西極馬也飲了小半桶水,顯得十分快活。
司馬珂為感謝那兩母女的殷勤照顧,特意又多付了五文錢,令那對母女感激得不停的道謝。
就在翻身上馬那一剎那,司馬珂突然想起一件事來,又翻身下馬,找那賣綠豆湯的女子,買了五斤綠豆。
……
回到府內。
司馬珂用完午膳,便讓陳金叫來廚工,取一斤綠豆用水泡上。
像司馬珂這種富家公子,幾乎沒去過後廚,也不可能會廚藝,那廚工雖然不知道自家小主人要搞什麼玩意,但是也不敢多問,也只得遵命而為。
次日早晨,司馬珂讓那廚工找來一口大缸,將泡好的綠豆撈出平鋪在缸底一層,將缸蓋蓋上,放置在後院。
那廚工雖然不明就裡,也只能一一照辦。
說到這裡,大家自然明白,司馬珂在做豆芽。豆芽這玩意雖然簡單,但是在這個時代卻還沒有,要一直到宋代才出現,稱之為“種生”。
司馬珂也是喝綠豆湯的時候才想起,綠豆不但可以做湯,也可以做豆芽。想想那天在船上,菰菜、蓴羹都能成為吳中風物,這潔白脆嫩的豆芽,一旦出現在士大夫的桌上,勢必成為新的風物,必將被眾士子文人所追捧。
就這樣過了兩天,到了第三天早上,司馬珂便喚來陳金,讓其取來三份燙金帖子,司馬珂親筆寫了三份請帖,讓陳金派使者送出去。
三份請帖,分別請的是謝安、紀笙和王悅三人。
晚上,司馬珂又讓廚工取來十斤黃豆,依舊是用水泡上,然後準備好一個大木箱,將幾塊棉紗布縫成一個布袋,又取來幾塊石膏備著。石膏在這個年代早已出現,不過只是一味藥材而已。
很顯然,司馬珂這是準備做豆腐。豆腐一直在唐代才出現,傳說中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甚至還有傳說戰國名將樂毅發明了豆腐,甚至武聖關羽也成了做豆腐的鼻祖,但傳說只是傳說而已,事實上經過司馬珂穿越到東晉大半個月的考證,東晉的時候尚無豆腐這個玩意。
豆子泡了小半夜,五更起床的廚工打著哈欠,便被司馬珂命陳金將其從被窩中叫醒,讓其起床磨豆子。
府上小磨坊之內,司馬珂指使著兩個僮僕推著磨,又指使著廚工浸泡後的豆子倒進磨眼裡,白色的漿液從口子裡流淌出來。
十斤豆子全部磨成漿之後,司馬珂又讓廚工用紗布開始濾漿,一直濾了三四次,直到布袋裡只剩下豆渣渣為止。
其實豆腐渣也是可以為菜,但是以當時的烹飪條件,很難做好口味,不過用來餵馬,卻是絕好的材料,恰好用來喂飛羽。
濾好漿之後,把榨出的生漿倒入鍋內煮沸,不蓋鍋蓋,邊煮邊撇去面上的泡沫,一直煮沸幾次,上面的泡沫也撇的差不多了。
在豆子磨漿之前,司馬珂已吩咐小翠將石膏焙燒,然後敲碎,磨成粉,用來點漿。果然,熟石膏粉用開水化開之後,衝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裡、用勺子輕輕攪勻,數分鐘後,豆漿凝結成豆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