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之語》這周仍然收了300萬的票房。”
周覽把過去一週的票房資料拿給周雲看。
從戛納回來一個星期之後,業內對《落葉之語》的票房關注度越來越大。
這也是一個很稀奇的現象,一般來說,一部快要下映的電影,不會引起業內對票房資料的關注了。
可是《落葉之語》的票房資料走勢很不正常。
已經連續兩個星期維持在4060萬之間的日票房,沒有跌落的跡象。
這種神奇的走勢,讓各大電影公司和票房資料分析公司感到疑惑。
單日數十萬的票房當然不算什麼,可連續兩個星期都維持著這個數字,就有點恐怖了。
對一部文藝片來說,這樣的走勢似乎有長線收割票房的可能性?
周覽說:“宋遲他的公司買下了我們帶到戛納去銷售的三部電影在國內的發行權,現在正在做《花開無果》的前期宣傳,噢,他們也準備給這個電影改個名字,說是覺得太土了,吸引不了觀眾,他們是挺認真的想要研究一下,能不能夠在國內院線發掘出一條文藝片的宣發渠道出來,其實像《花開無果》這種電影,不到兩百萬的製片成本,宣發控制得好,院線上能夠拿個七八百萬的票房就能回本,這就能讓它進入盈利,只是這種新人導演,又沒有明星出演的小成本文藝片,往往拿不到超過1%的排片,在被觀眾知道之前就會下映,當然,即使有觀眾知道這部電影,也不會走進電影院去看。”
“他們現在找我們一起在做高校大學生的宣傳渠道,以大學電影愛好者社團為基礎,舉行放映活動,但是這種點對點的形式呢,非常耗人工。”周覽繼續說,“如果想要在一個月之內把主要票倉城市的大學走一遍,至少需要一個兩百人的團隊來專門跑這個事,效率很不高,但這確實也是一個新路子,目前人手不足,只能先選十幾所高校做試點,看怎麼做。”
周雲說:“如果這樣的宣傳好做,那些電影公司早就開始做了,只是,對於這種沒有宣傳點的文藝片來說,想要讓影院提高排片,讓它在影院上映的時間久一點,給口碑一點發酵的時間,前期的口碑和目標觀眾的宣傳非常重要,關鍵是如何做好這一點,我倒是覺得,要找那種平時就愛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觀影感受的人,不是有個詞叫自來水嘛,如何讓可以成為自來水的觀眾提前看到這部電影,然後讓口碑提前發酵,更有針對性一點。”
周覽點頭:“現在就是在摸索呢,吳成寶跟宋遲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這條路真的走出來了,形成了一個可以複製的渠道,那文藝片的春天就真的來了。”
“是啊,讓投資者看到文藝片可以盈利,讓影院看到文藝片可以穩定地產出票房,這樣,它才不會僅僅依賴於導演本身的創作堅持,偶爾地冒出來一兩部。”周雲說,“但真的很難。”
“《落葉之語》現在票房已經很成功了,可惜,在業內眼中,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你主演,再加上薛琴的另一部電影《幕後》上映在前,積累了不少粉絲。”周覽說,“大家總是喜歡在電影內容之外去找它成功的因素。”
“因為大家永遠也不知道,觀眾到底喜歡什麼內容。”周雲笑說,“大家都喜歡找更穩定性的規律嘛,但內容……除非你抄襲,否則也很難複製成功。”
“說是這麼說,跟風的還是很多,總是能蹭到一點的。”
電影這一行,風險大,而內容好不代表就能賣座,所以,看到哪部電影大賣了,就跟著對方的題材做一部,至少它證明,觀眾愛看這個題材。
不懂內容的投資方太多,而懂內容的,也沒有幾個有信心這個內容就一定能拿到好票房。
說白了,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大市場”的時間還不多,各家電影公司頂多也就二三十年的運營念頭,一直都在跟著市場變,卻還沒有養出一批真正懂內容、懂市場的人。
所以,為什麼這一行非常看“人”。
尤其是獲得過成功的人。
因為他成功過,哪怕你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成功,可你會相信一點,他總是有點什麼東西,才獲得了成功。
你不知道沒有關係,只要他有。
周覽說:“範德尚導演那邊約你的時間去試鏡,下週你可以嗎?”
“我可以,如果沒有別的工作安排的話。”周雲說。
周覽:“沒有,就一個雜誌拍攝,很簡單,其他的工作我都給你推了,你這段時間一直在大眾視野中待著,曝光太大了,消停會兒吧,不然容易引起大家的厭惡,一個天天在你眼前晃悠的人,你再喜歡也會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