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默不作聲,但當餘啟明跟隨林佳藝向孤兒院其他地方走去之時,卻已經將這疑惑記在了心底。
夜色漸晚,當二人再次回到孤兒院生活樓附近的時候,天色便已經幾乎完全暗下去了,只剩下最後的點點光線還能夠照出周圍的環境。
此行餘啟明與林佳藝的目的倒也簡單,自然就是向孤兒院裡的人打聽這裡還有沒有其他的相關的隱秘。
而藉著二人找人的功夫,林佳藝也將自己調查到的有關孤兒院老樓的情況都告知給了餘啟明。
按照林佳藝所說,孤兒院搬樓的時間應是在大約十年之前,具體算起來應該在王碩的養父母死後相近的那一段時間裡。
當然,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兩件事應該是巧合的可能性更大。
至於當時孤兒院搬樓的原因,這個在林佳藝調查到的資訊之中答案並不統一。
孤兒院至今都沒有給一個詳細的說法,於是,外界便將這件事傳的愈演愈烈。
有的人說是當時孤兒院的建築本就不符合規格,孤兒院所佔的這塊地皮本就在院長的名下,建造這座孤兒院也就是為了一個名頭。當時搬樓的時候,孤兒院已經成立了不少年,已然不用再太過在意外面的眼光,院長想要藉著這件事從中牟利,便有了這般的一個做法。
這種話雖然看起來並不實際,但也說不上是空穴來風。
如今看那幢老樓的情況,著實稱不上是多麼優秀的建築,而地皮買賣也本就是非法交易,如果孤兒院的院長真的想要從中獲利的話,這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只是餘啟明一個從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高中生,他並不懂得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經濟或者法律條款,對於這種猜測也就半信半疑了。
當然,他還是有幾分相信的,孤兒院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參與兒童買賣的事件,至少從錢的角度出來,那人的說法還有點可信度。
不過,林佳藝找到的第二種說法或許更顯有理有據。
也不知網上怎麼就那麼多好信的人,在林佳藝找到的資料中,餘啟明居然看到有人列出了厚厚一沓孤兒院的經濟流水記錄。記錄上顯示雖然當時的孤兒院不管是名聲還是表面上的經濟情況都很好,但實際上從那之前的兩年多開始,孤兒院就一直在入不敷出。
十年前的福東市城郊不比現在,雖說同樣沒有太多人居住,但把手在交通要道附近的位置本就是其優勢。
若是把那座大樓賣了或者給附近的工廠等借作他用,也不失為一個解決經濟問題的好辦法。
對於這種想法怎麼說呢,雖然看上去挺扯的,但人家給的資料擺在那,也不容得餘啟明再有其他的想法。
不過再怎麼說呢,這兩種情況都是基於現實所考慮,但別忘了,餘啟明他們此時在調查的事,可不是用簡單的常理就能夠解釋的。
餘啟明更相信的,還是第三種說法。
有人曾經在網上爆料過,說他曾在孤兒院搬樓之後偶爾經過了幾次這裡,可奇怪的是,當時的老樓早已經沒人居住了,可那人卻好多次看到有人在樓內進出。
若只是白天還好,可按照那人所說,他每次都是下班的時候才會經過孤兒院的外牆,幾乎當時都是深夜了,怎麼可能會有人頻繁地出入其中。
而且,這還只是開始。
他後來特地觀察過幾次,竟又發現在老樓黑暗的走廊與房間之中看到的了模糊的人影。
這說法自然引起了餘啟明強烈的興趣,然而相關的資料到此也就結束了,即便是林佳藝也沒有找到有關這第三種說法的更多的訊息。
也是,當時的猜測那麼多,有關鬼神的說法到最後也只能石沉大海。
餘啟明有些失望,不過想想他也就放棄了,其實就算是這第三種說法裡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孤兒院內的幾座建築都建在院子的中心,即便是以餘啟明的視力也無法看清院外的情況,況且當年的路邊肯定沒有現在這麼多的路燈,網上的說法其實更大可能是瞎編的。
這或許也是這種說法沒有翻起風浪的原因。
再說了,他現在和林佳藝本來不就是在尋找其他的資訊呢麼,這些都當做思路不就好了。
餘啟明想的倒挺好,然而,等他真的找到了孤兒院裡的一些人,才發覺自己的想法有多麼天真。
正值晚上,白天的課程結束之後,孤兒院裡的孩子並沒有早早地回去休息,反而是在一名老師的帶領下正在院內活動。
餘啟明天真之處就在於,他居然真的以為那些孩子能瞭解到當年孤兒院的往事。
拜託,孤兒院搬樓都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孤兒院裡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還沒到十歲,他們到哪去知道那些事的。
而就算是年滿十歲的,當年估麼著也都還不記事呢,想從這些孩子的口中打聽到有關的秘密,這不是扯淡呢麼。
餘啟明倒也不是傻子,他很快就將目標放在了帶隊的老師身上,只可惜他他的失望是必然的。
每當他拐彎抹角地向人家詢問有關老樓的事,那老師都以當年還沒有參加孤兒院的工作來搪塞,任憑餘啟明怎麼努力都沒有得到半個有用的字眼。
終究,這般窘迫的模樣引得一旁的林佳藝側目,可是她都像是懶得搭理餘啟明一般,她湊上前又與那老師低聲說了一句話,然後便和對方離開了,甚至都不願意再和餘啟明說上一句話。
餘啟明簡直哭笑不得,可他又能做什麼呢。
一個人終歸是無聊,見林佳藝沒有要很快回來的跡象,他只好自己在孤兒院裡到處又逛了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