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如同霍文峻所料,就在《鳳凰日報》傳送量剛剛超過十萬份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廣告商與之接觸,乃至登門尋求合作。
但即便如此,兩百萬的數字依舊出乎了很多人的預想。
包括霍文峻在內,都被寰宇地產的大手筆震驚了一下。
要知道就算是原本第一的《東方日報》,也從未有過單筆收入過百萬的廣告費。
《鳳凰日報》可謂是創造了歷史,如果傳播出去,必然震驚業內。
事實也是如此,當第二天《鳳凰日報》的百萬廣告收入爆出去之後,本就因為《鳳凰日報》史無前例的傳送量而陷入震動和熱議的港島報界,頓時便猶如烈火中澆了一桶油一般,更加熱鬧了起來。
一個月兩百萬廣告費的收入啊!真是令人羨慕嫉妒恨的一個數字!
不說那些小報了,就是大報社也同樣眼熱非常。
要知道兩百萬已經能夠買下四家如同《港島日報》一般日銷量三千的三流小報了,而且這還只是一個月的廣告收入,一年下來那就是驚人的兩千四百萬!
如此鉅額數字,如何不讓人震驚與眼紅?
哪怕之前平均日銷量在18萬份的《東方日報》,平均月廣告費收入也才只有50萬左右。
而排名第二、日銷量16萬份的《星島日報》雖然銷量低一些,但是平均月廣告收入反而達到了55萬。
日銷量13萬份的《明報》,其月平均廣告收入則在42萬左右。
看似不少,然而三者相加,也沒有兩百萬。
可能有人會奇怪為什麼《東方日報》的銷量最高,反而廣告費收入卻比銷量更低的《星島日報》低,而《明報》銷量差了《東方日報》5萬份,收入卻僅僅只是少了8萬。
這都是因為《東方日報》的使用者價值沒有《星島日報》和《明報》的使用者價值高。
歸根結底還是使用者定位的問題。
投放廣告的公司也不是傻子,當然明白哪類人更有錢。
普通的底層草根的消費能力有限,三四個草根市民的消費力度都比不上一個白領和知識分子的消費力度。
而相比於主要使用者多為上層精英人士的《星島日報》和《明報》而言,《東方日報》的絕大部分使用者偏偏都是草根市民,可以說投放廣告所能帶來的價值最低。
至於《鳳凰日報》,則完全可以說是一個打破規則的特例了。
30萬份的日傳送量可謂前所未有,冠絕港島媒體行業,量變引起質變,其價值和影響力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自然而然便產生了光環效應以及天然加成。
廣告能登上《鳳凰日報》的公司潛意識就會讓人覺得比較厲害,這是媒體的權威性所帶來的隱形價值,也是《鳳凰日報》在登頂第一,並遠超同濟之後所獲得的好處與地位。
就像前世一樣,央媽俯視群雄,一個從沒聽過的小品牌,只要在央媽上打了廣告,知名度立刻就會爆發式增長,人們對於央媽的認可就會轉嫁一部分到那個品牌上面。
儘管《鳳凰日報》沒法和央媽比,且因為是新成立的報紙,權威性也還有待提升,但不可否認,現在的《鳳凰日報》已經成為了港島影響力最大的報紙,如日中天。
一份輻射30萬戶的報紙,絕對沒有人能夠忽視。
可以預見,《鳳凰日報》只要繼續保持下去,或者銷量再次升高,廣告位的價值含金量就會越來越高,廣告收入也必然將會水漲船高!
因此200萬廣告費雖然不少,但也並不是無法想象的。
當然,寰宇地產的魄力和決斷也同樣不可忽視。
霍文峻回過神後,第一時間便將注意力放到了這家公司之上。
“寰宇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