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和虎豹騎齊名的還有幷州鐵騎和幽州白馬義從。
另外,作為當時最主要的兵種,步兵精銳當然也是少不了的。
高順統帥的“陷陣營”
鞠義統帥的“先登死士”
跟隨劉備轉戰四方的“白耳兵”,雖然不光是正史還是野史關於“白耳兵”的記載並不多,僅在《諸葛亮集》中提到了一句: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耳,西方上兵也。
意思就是:陳到所督,是先帝帳下的精銳,蜀國的上等部隊。
另外還有徐州丹陽兵,也是當時最頂級的精銳步兵,陶謙之所以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依然那麼有底氣就是因為手下握有這麼一支部隊。
天下精兵出丹陽,丹楊山險,民多果勁,在三國時期,丹陽兵基本上就是最強步兵的代名詞,基本上不管哪路諸侯經過丹陽的時候都要在當地募兵。
而西漢時期,飛將軍李廣之孫,當世名將李陵帳下有五千死士也是來自丹陽的精兵,在李陵進攻匈奴時,以五千人抗擊匈奴八萬精騎,在援兵不止的情況下竭力死戰,最後只剩四百人撤回關內,主帥李陵被迫投降,副帥韓延年戰死。以匈奴驍騎之勇,五千丹陽兵竟然能令單于喪膽,幾乎要撤退,最後探知李陵無援才敢進攻,丹陽兵善戰可見一斑。
東吳“解煩”軍,寓意“戰無不勝,能解困危”,在當時是為了抵抗蜀國的東征而特別組建的。
“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少數民族兵源,建立的勁旅,在伐吳戰爭中大顯身手,連猛將甘寧都死於這支部隊手中,為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國時代作為歷史上最大的亂世之一,能與之相比的恐怕也只有戰國和五胡亂華兩個時期能與之相比了。
現在李木點開的就是一部三國,是在奇點中文網正版閱讀,而且裡面還詳細地描寫了界橋之戰的全部經過。
當然,這肯定不符合歷史,而李木也不需要它符合歷史,只要寫的精彩,劇情設定的好對於李木來說就是值得借鑑的。
如果真的要按照歷史來拍,那不用說,肯定是百分之百的撲街,這就是目前歷史題材影視劇的現狀,越是大火的片子就越經過了大量的改編,畢竟觀眾來電影院可不是來了解歷史的。
不過觀眾一方面不喜歡看照搬歷史,另一方面又對改編過的影視劇吹毛求疵,拼命地死扣細節。
當然,很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硬傷,這方面大到歷史大事件的經過與時間先後、歷史人物的關係,小到置景、服化道的考據。
前者很好理解,後者嘛就是一個度的把握。從理論上來說,當然是越細緻越好,但近乎完美的作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只要不出現一些什麼太明顯的硬傷基本上都無傷大雅,比如秦朝出現炒菜、漢朝背《三字經》什麼的。
話說如果一部漢朝的電視劇出現了背《三字經》的情節,到時候背到這一段的時候怎麼往下面接:嬴秦氏,始兼併,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恐怕到時候編劇自己都會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