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書友:
1.聯邦艦隊有沒有跟扎古戰鬥的經驗?舊作設定不知道,新作Gundam The Origin動畫是有的,扎古1型全殲遊騎兵小隊。
2.米諾夫斯基粒子效應會否有綠色迷霧?這個黑科技挺難寫的,網上百科說會的
其實,本身寫魯姆會戰都把時間線拉後了,官方資料是1月15日。
歡迎大家繼續給我意見,改得了的我都會從善如流,有些不懂(我非理科生的,大家看著,爽了,就算吧。
多謝各位支援。
第十二章大戰(中
魯姆的戰場上吉翁穩佔上風,開始形成不對稱戰爭。什麼是「不對稱戰爭」?即是一方軍力佔於上風,而另一方則利用戰術、戰爭空間、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抗衡。
艦艇的數量及火力上聯邦軍處於上風,但吉翁利用先進的米諾夫斯基粒子及機動戰士技術壓制。戰術上,干擾作戰及單艦作戰群的模式癲覆了固有聯邦軍的鉅艦大炮作戰。
但吉翁僅僅在魯姆戰場上取得優勢,從宏觀戰略層面,吉翁軍每多耗一秒時間,這場戰役的取勝機會率就會多減少幾個百分比。
決定整場戰役的勝敗關鍵是前來增援的聯邦軍第一艦隊,如果吉翁無法如原定作戰計劃,抽身前往截擊第一艦隊,那聯邦軍兩支艦隊合圍,吉翁軍九死一生。
所以,吉翁軍旗艦上的多茲魯中將表面上神色自若,暗地裡有苦難言,身上的軍服都快被汗水浸泡了。
「還未突破敵軍左右陣的防禦圈嗎?」
「敵軍軍艦陣型收攏,火力太密集,機動突擊大隊未找到缺口。」
「最新戰報,姆塞級輕巡洋艦121號艦身50%受損,失去動力,艦長下令棄艦,機動戰士小隊更改母艦為122號。」
多茲魯中將正為僵持局面擔憂不已之際,通訊員傳來不利訊息,而且接二連三...
「姆塞級輕巡洋艦97號被擊沉,機動戰士小隊...」
「桑給巴爾爾級機動巡洋艦23號被擊沉,機動戰士小隊全隊被殲...」
「桑給巴爾爾級機動巡洋艦44號動力裝置失損,無法繼續戰鬥,機動戰士小隊...」
「是麥哲倫造成的嗎?」多茲魯中將強忍煩躁問道。
「是,敵人的麥哲倫級戰列艦射程及口徑都遠超我軍主力艦,配合薩拉米斯級巡洋艦,令我軍無法逼近。」
聯邦軍的麥哲倫級戰列艦一直說是聯邦軍的王牌,但究竟有多強橫呢?以姆塞級輕巡洋艦對比,姆塞級有3臺二聯裝的米加粒子炮,口徑是50倍,而麥哲倫級主炮已經配有7臺二聯裝米加粒子炮,還有20臺二聯裝口徑較低的列炮。
裝甲方面,麥哲倫級有3至5層高密度複合裝甲,每層硬度不遜於姆塞級的裝甲。加上每層裝甲都之間有極速冷凝系統,能有效減輕如米加粒子等的熱傷害。
簡單來說,姆塞級一炮打在麥哲倫級身上,只是搔癢而矣,反之,姆塞級如被麥哲倫級主炮打中的話,不死也半殘。
「報告,中軍艦隊第3分隊請求通話。」
「批准。」
「將軍,第3分隊請求衝陣,請批准。」
「你說什麼?」
「讓我們來開路吧!要不然機動突擊大隊突破不了防禦圈。」
「...」多茲魯中將沉默了。情感上他發不出這個指令,第三分艦有8艘戰艦,2艘契貝級高速重巡洋艦,3艘桑給巴爾爾級機動巡洋艦及3艘姆塞級輕巡洋艦。火力跟聯邦軍的第二大隊或第三大隊完全沒有可比性。
「衝陣」基本上是自殺式攻擊,旨在開啟敵人防禦的缺口,掩護後續的部隊衝鋒。
理智上,多茲魯中將十分認同此提議,它是短時間內打破僵局的最佳方法。
「批准!通令中軍,由第3艦隊分隊領頭對敵軍左陣第二大隊衝鋒,第7及第5艦隊分隊、機動突擊大隊、斬首小隊隨後跟上。」
「收到。」
「米歇爾,吉翁以你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