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lpa,或者說,幻想朋友,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精神體,一種有自我意識,會自主思考的精神體。
這是一種心理現象。如果稍微嚴厲一點,或許可以把它叫做“解離型人格障礙”。
不過,這種心理現象廣泛發生於14歲以下的兒童身上,隨著年齡增長會自動消失,如果泛泛將之視為心理障礙進行治療,恐怕會吃力不討好。
櫻從來都知道tulpa是什麼,她甚至知道該如何鍛鍊“幻想朋友”,讓它變得更強大,變得更加具有獨特的自我意識,如何使用精神食糧去餵養它。
因為她自己就是清水剎那的“幻想朋友”。
她記不得是從什麼時候認識清水剎那的,或者說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她只記得,櫻和剎那的友誼,從她們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我是setsu、setsu、setsura(剎辣)……”她說,“你是Sakura(櫻)。”
“是Setsuna。”她溫柔提醒。
“Setsuna好難念……”
剎那沮喪地鼓起了臉。
相對而言,Sakura就好念多了。
“要是我叫Sakura就好了。”剎那想。
她只是想想而已,因為Sakura這個好聽的名字,已經屬於Sakura了。
可是即使只是想想,Sakura也發覺了,她微笑著說:“我覺得,Setsuna才是最好聽的名字。”
剎那去抱櫻,卻抱了個空。
4歲時的剎那,由於初任家元的道閒齋需要四處應酬,空曠的房間裡經常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別人眼裡,她是個經常自己擁抱自己的孩子。
在剎那6歲的時候,她的父親開始把清水家的茶道教授給她的。
剎那對於茶道的接受能力,只能用“十分令父親失望”來形容。
她不理解為什麼一定要正坐那麼久,也不懂那些多餘的動作有什麼意義。她其實是個聰慧的孩子,但是學習茶道並不需要那麼聰慧,相反,耿直愚魯的人,學起茶道來反而更有自己的優勢。
剎那不喜歡茶道。
“剎那不懂的話,那交給我來吧,我來替你學習茶道,”櫻說,“剎那做好其他事情就好,討厭的事情就交給我。”
“討厭的事情交給櫻”,這個習慣可能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養成的。
不擅長的功課讓Sakura做,不喜歡吃的蔬菜讓Sakura吃……她學會了讓Sakura進入自己的身體,沉眠一段時間後,Sakura就會把一切都做得妥妥帖帖。
因為她信任Sakura。
Sakura不用上學,因為Sakura什麼都懂。
Setsuna上學的時候,Sakura會在家裡看書。
Sakura什麼都做得更好。
“對我最好的人是媽媽,辛苦工作的人是爸爸,最喜歡的人是Sakura。”她在作業本上寫道。
“這樣寫,爸爸媽媽會傷心地哦。”櫻揹著手,在一旁好心提醒道。
“Sakura是誰?”媽媽在一旁好奇地問。
Sakura是每天晚上,都會和剎那說晚安的人。
但是剎那從來沒有把櫻介紹給其他人,櫻是隻屬於她們兩個人的秘密。
上小學了,圍在她身邊的人多了起來,Sakura陪伴她的時間更少了。
她從小就擁有極富吸引力的相貌,這種相貌不僅對大人,對於同齡的小朋友來說,也會產生自然而然的親近感,這讓剎那很容易交朋友,她交了很多朋友。
她的朋友很多,但是沒有一個能夠取代櫻。她有時會嘗試擺脫那些人,去尋找和櫻獨處的機會。
可是當她這樣做的時候,父親、母親還有老師都會擔心,擔心她和朋友相處不好。
可是櫻不在乎。
就算一整天櫻都沒有出現,在夜間入睡時,櫻也一定會對她說:“晚安。”
櫻對剎那說“晚安”的時候,就代表這一天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