蔎:香草。
茗:晚收的茶。
荈:晚採的茶。
上黨:今山西長治市,長子、潞城一帶。
百濟、新羅:唐時位於朝鮮半島上的兩個小國,百濟在半島西南部,新羅在半島東南部。
高麗:唐時周邊小國之一,即今朝鮮。
澤州、易州、幽州、澶州:分別在今山西晉城、河北易縣、北京市區北,北京市懷柔縣一帶。
薺苨:藥草名。又名地參、甜桔梗。根味甜,可入藥。
六疾,指人遇陰、陽、風、雨、晦、明得的多種疾病。
瘳:病癒。
《茶經·二之具》
【原文】
籝,一曰籃,一曰籠,一曰筥。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鬥者,茶人負以採茶也。
灶,無用突者。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於甑中,又以木枝三亞者制之,散所蒸牙筍並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恆用者佳。
規,一曰模,一曰棬。以鐵製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臺,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簷,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簷置承上,又以規置簷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旁筤。以二小竹長三赤,軀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織,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撲,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乾升下棚,全乾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穀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兩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八十斤為中穿,五十斤為小穿。字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煻煨火,令熅熅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
【譯文】
籝,也叫籃、籠、筥。用竹皮編織製成,容量一般為五升,也有容量一斗、二斗、三斗的,是採茶人背在身上的盛茶葉用具。
灶,不用煙囪的爐子。
釜,無支腿和耳的鍋。
甑,木製或瓦制,用篚(原文的“匪”為通假字)做壁,外形象籃子一樣,裡面再放箅子,用篾綁紮牢。蒸茶葉的時候,放進箅子裡,熟了之後從箅子中取出。待鍋幹了以後,再放進甑裡。再用多枝杈的木枝將茶葉撥散,防止煉出油來。
杵臼,也叫碓,常用的最好。
規,也叫做模、棬。鐵製器皿,外形有圓的、方的,也有不規則形狀的。
承,也叫臺、砧。用石制,用槐木、桑木半截錨進地下,將其固定,使其不動搖。
簷,也叫衣。用油絹或者壞掉的單衣做成,將簷放置在承上,再將規放置在簷上,用於造茶。茶製成後,即可將其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