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驟雨。
兩場茶會。
兩位少女。
兩段茶事。
兩段未結出果實的戀愛。
一首《虞美人》,從春汛期,一直盤桓到梅雨結束。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野亮。
我跟你們講,我超喜歡寫後記的。
我恨不得每一章結束都寫一個章節後記,但是寫不得,所以只好改成每一卷的結尾都寫一條後記。
第一卷實在太短了,只有15萬字不到,寫個後記也太打斷閱讀體驗了,所以,我壓抑住了我躁動的雙手,一直忍到今天,才寫下這片我覬覦已久的後記。
我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寫,慢慢享受這個過程。
從哪兒開始寫好呢?嗯……就從劇透開始好了。
接下來,我要劇透關於琉璃子的事情。
為啥我作為作者要官方劇透呢?我解釋一下,我這本書的寫作模式,並不是一般網文的模式,而是輕單行本的模式。
一般章回體連載創作,講究即時反饋,伏筆最好儘早回收,時間上要線性敘述,盡最大可能讓讀者產生代入感,儘量減少晦澀難懂的部分。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這本書完全沒有遵循最基本的網文商業邏輯。
這本書裡面出現的伏線,都是綿延百里,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來的那種,在後文出現時,前面的伏筆早就忘光光啦。
第二卷一開頭,電視機裡就放著菅原決定傾倒核廢水的新聞,一直到第二卷結尾部分,核廢水這個伏線才回收。
很多人看到後面會覺得怎麼突然蹦出一個核廢水的情節,no,並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預謀已久。
在第二捲開頭,電視機裡會播放核廢水的新聞,那麼這一卷就一定是和核廢水相關的。不然為什麼要特意寫?難道只是為了水字數?要知道,我野亮從來不屑於做水字數的事。
我的目標就是,這本書裡每個字都有存在的價值。章節感言除外。
同樣,40多章出現的主角被刺,到了70多章還會回顧這個事件;前文反覆說“但是一點都不疼”,目的就是為了在結尾和琉璃子分手時說那一句“該死這次好痛啊”……這樣的伏筆整本書都是。
這就是單行本的寫作邏輯。我假定你們可以把這本書拿在手裡一口氣讀完,並且可以翻來覆去地一一對照。
可是在按章節連載時,這是行不通的,在一天一更的曠日持久的追讀中,一萬個人裡面未必有一個能記住這些細節。只有在一口氣讀完整卷時,才有可能發現這些細節。
這就導致了,整個第二卷,我都是在評論的不斷威脅和辱罵聲中寫完的。
寫到第10章時,章說都在講“恨不得把琉璃子給殺了”“琉璃子不為我死一次我是不會原諒的”“這b作者純噁心人”,結果到了第20多章,章說都在叫“琉璃子,好耶!”
到了60多章,章說都在說“主角你這樣對得起琉璃子嗎?rnm退錢!”到了70多章,章說都在講“死野亮天天發刀子,不追了不追了,養書養書”。
仔細想想,這個精心雕琢情節、鑽研結構,努力寫出最好的的破野亮,翻遍整個起點,也找不出第二個,居然遭受了這麼多不該讓他承受的威脅和辱罵,這究竟是人性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
之所以我要遭受這些過分的指責,我覺得,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溝通沒有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