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中州大陸,浩瀚無艮。
從不缺許小仙這種生來就顛沛流離,吃百家米喝百家水,連親生父母都不去記掛的人。
從不缺盧有角這種一句諾言就堅持到海枯石爛的忠義之輩。
也不缺劉德瑪這種含著一顆夔牛珠出生,一遇風雨便化龍的福藏者。
更不缺秋颶風這種在塵世間能站到權利巔峰,出塵世也能站到天道某種巔峰的天之驕子。
秋颶風對於抱朴山眾多年輕修士而言,那就是天,是一道可以仰望,可以攀爬,卻不能超越的天。
而不老洞盧有角,依舊是那個,一句承諾一輩子的六師兄。
數以十萬記的抱朴山年輕一輩修士湧向青雲梯,逐鹿夢想。
不足半柱香時間,青雲山下人去樓空,幾乎萬人空巷,先前十數萬人那種連呼吸都變得急促的擁擠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零零星星的幾百上千人。
大多是一生無望登頂青雲峰的那一撮。
許小仙就站在青雲峰下廣場上,永遠說不清楚有多少階的青雲梯,在許小仙眼中模糊、清晰,再模糊、再清晰,週而復始。
就像是腦中在構思一副山水畫面,意識中朦朧的青雲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影影綽綽,在飄渺的雲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
就像是畫子手中那最能傳神的幾筆淡墨,抹在藍色的天邊,大山大水盡收眼底,朦朧中意境滂沱。
可真要提筆落墨,將這種朦朧中衍生的滂沱意境留住,成就一副超凡入聖的畫中聖品時,那種朦朧的感覺立刻煙消雲散。
眼中青雲山還是青雲山,青雲梯依舊是青雲梯,數不清的後輩修士依舊在青雲梯上提縱心中的夢想。
許小仙目前就是這樣,意識飛天外,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只差一步便能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道境‘觀山’中。
那個東勝神洲蓬萊島盧家一言九鼎的漢子盧有角,就守在許小仙身邊,神色緊繃,如臨大敵,全身氣機高速運轉,手中扶蘇木所打造的一對流星錘有雷霆閃電呲呲作響。
七師弟許小仙這是在道境‘觀山’外徘徊,入道境或許差了時辰,或許只是差了臨門一腳。
如能入境,道心必將提升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於日後修行有莫大好處。
修者修習天道,向上天借力,修為和心境相輔相成,修身不修心,日後渡劫必將飛灰湮滅。光修心不修身,那就是塵世間的瘋子,精神世界的王者。
道境,道境,那可是提升道家修士心境的最佳方法,遠比看山、看水、悟星斗、數流雲更加提升心境。
道境千萬,殊途同歸,與佛門頓悟,立地成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說異曲同工,只怕佛道兩門會吵鬧到死去活來了。
天地裡,佛門、道家、魔冢之間哪怕,視同水火、不共戴天到驚心動魄的高度,依舊是走不脫萬法歸宗這個牢籠窠臼。
道不同不相為謀,才是魔、佛、道三大修者最根本的分歧。
‘觀山’道境,盧有角並不陌生,觀山觀山,並非一味的看山生道境,真正道心鼓盪時,看天地萬物走進玄妙道境中,都稱之為‘觀山’。
觀山有三境,《伏羲八卦經》和《呂祖指玄經》裡都有過詳細記載。
也有後世高人許真君,用詩詞將觀山三境,編寫在《石函記,神室觀山論》裡,供修者鑑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看山就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