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帝國,是馬其頓王國的某個歷史時代的名字。
馬其頓地處希臘東北邊緣,南接貼撒利,
中隔奧林匹亞山,西為伊利里亞,東鄰色雷斯。
按照自然地理條件來劃分,馬其頓分成兩部分:
上馬其頓:位於西部,地域廣大,山脈縱橫,森林密佈。
適於畜牧業,是馬其頓人基本居住地。
下馬其頓,是塊瀕臨愛琴海的沿海平原,適於農業發展。
馬其頓人來歷不明,
有可能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希臘人的共同後裔。
由於僻處一隅,馬其頓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基本被排除在希臘邦際生活之外。
但馬其頓人粗獷勇武,非嚴格意義意義上,人們把他們當成希臘人。
但在許多希臘人眼中,他們是異族蠻人。
馬其頓國家形成的過程極為模糊,長期處於希臘世界外圍,沒有史家專門以它為記載物件。
在扶蘇前世,對這個亞歷山大帝國的記載都十分模糊。
再加上毗鄰的孔雀王朝和扶桑島更具威脅。
所以,一開始扶蘇並沒有專門針對亞歷山大帝國。
但現在扶桑島和孔雀王朝已經相繼被他征服,
大秦國力也有了一個飛躍性的增長。
所以,扶蘇開始準備將觸手往外伸延。
為此,他需要有意識地準備西征。
首先是軍隊的整備。
扶蘇調動了身在恆河流域一帶的蒙毅,
撥給他十萬大秦鐵騎和十五萬大秦火槍兵,武士們火炮。
除此以外,
他還派遣剛從大秦皇家軍事學院畢業不久的優才生樊噲過去協助。
大軍整備了大約半個月,終於浩浩蕩蕩地前往與亞歷山大帝國毗鄰的卡薩斯城。
卡薩斯城位於恆河流域,原本是屬於孔雀王朝的領地。
後來孔雀王朝覆滅之後,被大秦征服。
由於孔雀王朝覆滅,恆河流域一帶不再需要打仗。
再加上亞歷山大帝國那邊並沒有表現出敵意。
所以這座邊城並沒有進駐多少邊防軍。
只有一萬多人的火槍兵。
而守城的將領,原本是某個部落的首陀羅。
當地的婆羅門為了祭奠死去的剎帝利貴族,準備拿二千名首陀羅作為祭品。
韓別蕩平部落之後,將他們拯救出來,
還招募他們參軍。
他那時候便積極參軍,還積極學習秦語,給自己取了個大秦的名字——範修。
後來,他在各場大戰中建立功業,一路晉升。
在大秦軍攻陷巴連弗邑的時候,他已經升到了二五百主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