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和蒙毅率領的大秦軍隊不同於同時代的冷兵器。
原本,哪個時代以步兵和騎兵為主。
先說步兵,步兵一般身穿布甲,所謂布甲,說穿了就是布衣,防禦力嘛,跟沒有沒什麼區別。
步兵配置的兵器也是冷兵器為主,佩刀、大刀和長槍是主流兵器。
在短兵相接的時候,短柄佩刀比較常見,這也是最主流的兵器。
大刀一般指的是長柄的***,顧名思義,是專門用來斬馬腿的。在兩軍開戰的時候,大刀手埋伏與草叢之中,等騎兵策馬路過,大刀手忽然揮刀對準馬腿就是一刀。
出其不意之下,能斬斷馬腿,讓騎兵連人帶馬地撲街。
而長槍兵也是用來對付騎兵的,一般的長槍長二至五米,騎兵過來時,長槍兵提著杆兩米到五米的長槍直接就是這麼一捅,那騎兵直接就被攔下來,被當場穿心了。
除此以外,還會有些遠端的弓弩手。
長弓破人,強弩破甲。
原本在戰國時代是沒有騎兵的,更早之前,除了步兵外,更多的軍事單位是戰馬車。
戰馬車一般三至五人為一組,作為軍陣攻防兼備,但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戰馬車就組建被行動更加靈活便捷的騎兵所取代了。
但大秦時的騎兵與現在我們所認知的騎兵有些不同。
大秦時的騎兵既沒有馬掌,也沒有馬鐙,士兵抓著馬背上的毛就直接蹭上去了。
這種馬騎起來非常地不方便。
直到後世東漢末年時,董卓、袁紹、曹操等人先後使用馬掌、馬鐙,後面的騎兵才開始配備了這些東西,稱之為鐵騎。
扶蘇穿越過來之後,提前將這些東西帶來了大秦,讓大秦的騎兵不僅配備了馬掌、馬鐙,還披掛鐵甲,不僅方便了士兵騎乘,還提高了馬匹的防禦力。
以前長槍兵一槍刺中馬身,就能刺死馬匹,但現在不一樣了,馬匹身上披掛了鐵甲,一槍刺中馬身,未必能刺死馬匹,馬匹的防禦效能極大地提高了。
不僅如此,騎在馬背上的騎兵,身上的配置的兵器也逐漸多樣化了,除了弓箭、短弩、佩刀、砍刀、矛以外,還有短柄火槍、長筒火槍、手榴彈等***,戰鬥力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除此以外,步兵也配備了不少***,晉級成了火槍兵。
火槍有短柄和長筒之分,短柄火槍又稱之為手槍,優點是方便攜帶,但缺點也很明顯,射程不足。
一支短柄手槍的射程不算長,也就幾十米左右,而長筒火槍射程能有數百米。
俗話說,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
但火槍卻不是,火槍射程到極限時,還是能保證威力的,只是命中率偏低而已。
有了兩種火槍,當代那些冷兵器軍隊怎麼可能是大秦軍的對手?
除此以外,扶蘇還各配備了二十臺火炮給他們,這些火炮可是攻城的利器。
移動式的火炮將炮管用裝置在馬車上,除了炮管,馬車上配搭載了若干炮彈。
進攻時,馬車調轉馬頭,將後面的炮管對準前方,一炮轟去,炸到什麼,什麼就粉身碎骨。
攻城時,任你的城池是鋼筋石塊堆砌的,捱了一炮,都要被炸得個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