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宗皇帝這才下定決心,立平王李隆基為儲君。
開元四年(716年),宋王李成器避昭成皇后的尊號,改名為李憲,封為寧王。
李隆基登基後,寧王李憲尤其恭謙小心,從不幹議時政,也不與人交結,深得玄宗的信任。
開元二十九年(742年),寧王李憲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玄宗知寧王死訊,號啕痛哭,下詔追懷其德行,追諡寧王李憲為讓皇帝。
寧王李憲出殯時,正下大雨,玄宗派皇長子慶王李琮下馬,在泥濘道路中步行送葬十數里,葬於惠陵。
終其一生,玄宗與寧王李憲(即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捴、岐王李範、薛王李業五兄弟,情誼深厚,毫無隔閡。
天子兄弟之間如此友愛,亙古未有。在當時,也是一段佳話。
……
李俅繼續說道:“我年幼時,也常去寧王府玩耍,吃酒作樂、擊毽鬥雞、郊遊打獵,好不快活。
我依稀記得,寧王精通音律,尤擅西域龜茲樂。他有一支世所罕見的紫玉笛,笛藝精湛,常與擊羯鼓的太上皇、彈琵琶的楊貴妃一起合奏。
少年時,我常常暗地嘲笑宋王胸無大志,整天沉迷玩樂。到今日,我才領悟到寧王和父王的大智慧!”
白復一聽精通音律,心生警覺,問道:“寧王后人也精通音律嗎?”
李俅道:“寧王諸子中,僅有長子汝陽郡王李璡精通音律,擅長弓箭及羯鼓,深得太上皇喜愛。
其人姿質明瑩,肌發光細,稱為‘花奴’。又因為好酒,被長安士林譽為‘釀王’。
杜工部《飲中八仙歌》中,那一句‘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說的就是汝陽郡王李璡。
可惜天寶九載(750年),汝陽郡王李璡就已過世了。”
白復再問:“皇室子弟中,還有誰精通音律和詩畫嗎?”
李俅道:“皇族中,要論精通音律和詩畫,非岐王(李範)莫屬。岐王好工書,愛儒士,擅書畫,常與長安名士飲酒賦詩相娛樂。
杜工部詩云:‘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說的就是岐王(李範)。
岐王好客好酒,天下皆知。岐王府裡的美酒僅次於大內禁中。
開元全盛之日,岐王和中書監崔滌的府邸,乃是天下名流雅集之處,每日門庭若市,賓客川流不息。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席如流水,酒如長鯨吸百川。
咱們今天喝的這瓶百年佳釀,就是岐王(李範)的珍藏!”
見白復錯愕,李俅嘆道:“唉,岐王府如今也是家道中落,嗣岐王李珍不得不將岐王都捨不得喝的美酒拿出來售賣。
昨日,我從他手中重金購得兩瓶高昌百年窖藏,本想等父王祭日時,與眾兄弟一起分享。
今日正好你來了,借你的光,我提前嘗一嘗。
非此名酒,不足以表達對你的感激之情。”
白復暗自好笑,心道:“怪不得你一反常態,也不勸酒,自顧自地喝。呵呵。”
白復話鋒一轉,笑道:“感謝兄臺厚愛!如此美酒,給我喝算是浪費了,我也品鑑不出。
不過,既是如此珍貴,應該留著做更大用途啊?比如說陛下壽辰時,作為賀禮。
錢財易賺,好物難求。如此貴重之物,輕易賣掉了,豈不可惜?”
李俅頻頻點頭,皺眉思索道:“復兄言之有理。
說來也怪,岐王府就算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也不至於把壓箱底的寶貝都拿出來便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