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對鶴溪流水,雲連雁宕仙家。
誰解幽人幽意,慣看山鳥山花。
——《春景》李白
……
一連幾個計謀都沒有得逞,史思明不再等候,決意主動進攻河陽。
史思明和行軍司馬圍著沙盤,商討攻打河陽城之策。
所謂的河陽城其實不是一座城,而是由三座城池組成,被稱為“河陽三城”。即北城、中潬城、南城。
北城位於黃河北岸,中潬城位於黃河中間一塊較大的沙洲,南城位於黃河南岸。三座城池以浮橋相連,彼此呼應,構築成一套防禦體系。
自河陽三城南下,可近逼洛陽;北上奔襲,可直趨上黨、太原;向東北方向行軍,又可挺進鄴城,進入燕趙之地。
河陽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和城池結構,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南北交通第一要津。
……
鑑於河陽城獨特的城池結構,行軍司馬建議,若要攻打河陽,必須先毀壞架設在黃河上的浮橋。
只有毀掉浮橋,才能切斷河陽三城之間的聯絡,不會讓攻城一方陷入背腹受敵的局面。
然後伺機出兵,將駐守河陽三城的唐軍逐一擊破。
如何毀掉浮橋呢?
燕軍斥候偵查後回報:河陽城的兩條浮橋各長數十丈,連線黃河兩端,橋面鋪設在數百隻小舟板之上。
兩座浮橋共有六、七十組,橋下小舟板用纜繩束之,相連而成,用纜索、鐵錨固定在江面之上。
浮橋的形制與曹操水軍用鐵鏈固定戰船頗為相似。
行軍司馬建議,可效仿周瑜赤壁之戰,用火攻之策燒掉這些連在一起的浮橋小舟板。
史思明深以為然,一聲令下,眾將依計行事。
數日後,燕軍水軍集結,抵達河陽。
水軍軍械司不分晝夜,迅速趕製了大批蚱蜢舟大小的“引火船”。這些引火船上佈滿了硫磺、硝石等易燃之物。
這日天色將晚,黃河河道上開始起風。風勢讓澎湃的黃河水更加洶湧,掀起一浪又一浪的白頭潮。
只見成百上千只蚱蜢舟從黃河上游順流而下,數百艘燕軍水軍大型戰船緊隨其後。
蚱蜢舟快要接近浮橋時,操舟的燕軍水兵點燃舟船上儲存的硝石、松明、乾枯蒿草等易燃物,然後一個倒翻,跳入波濤洶湧的浪花中。
風助火勢,“引火船”烈焰熊熊,衝著浮橋飄蕩過去。
……
按照燕軍火攻之策,這些“引火船”一但貼上小舟板,便可迅速將浮橋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