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顏真卿
……
顏真卿道:“天寶二年,我曾經向張長史求教,張長史婉拒,道:‘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與言要妙也’。
我不死心,以褚遂良和張旭的字為帖臨摹,日夜摸索,苦練筆法。
到了天寶五年,在裴儆府上,張長史考問我十二筆意時,我以自己攻習所悟,對答如流。張長史頻頻點頭,深以為然,終於傳我筆法。”
說到這裡,顏真卿取過白復所書《蘭亭序》,看著文章第一句“永和九年”道:
“李太白的族叔李陽冰道:‘昔王逸少工書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今天我們就以‘永’字為例,透過此字‘點、橫、豎、鉤、提、長撇、短撇、捺’八劃,傳你‘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八種用筆法則。”
說罷,顏真卿提筆蘸墨,一筆一劃講解:
“點為側。側是傾斜不正之意,點應取傾斜之勢,如巨石側立,險勁而雄踞。如點成平臥或正立,則呆痴失勢。永字點以露鋒作收,是為與下邊橫畫相照應。
橫為勒。橫取上斜之勢,如騎手緊勒馬韁,力量內向直貫於豎。如臥筆橫拖或下斜則疲沓無力。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勢,不宜順鋒滑過,以免輕飄板滯。
豎為弩。豎畫不宜過直,須配合字型之全域性,於曲中見直,方有挺進之勢。過直如枯木立地,雖挺直而木僵無力。須直中見曲勢,筆鋒猶如拉弓射箭,雖形曲而質含無窮之力。
鉤為趯。先駐鋒蓄勢,使力集於筆尖,再快速提筆,然後絞鋒環扭,順勢出鋒,力聚尖端。
仰橫為策。挑畫多用在字的左邊,其勢向右上斜出,與右邊的點畫相策應,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勢。永字的策畫略微平出,主要是與右邊的橫撇相策應。兩個筆道雖錯落不相稱,而其心氣相通相應。勢略上仰,用力在發筆,得力在收鋒。
長撇為掠。起筆同直劃,出鋒稍肥,力要送到。寫掠畫應如以手拂物之表面,雖然行筆漸漸加速,但出鋒輕捷爽利,取其瀟灑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則就會飄浮無力。
短撇為啄。寫橫撇應行筆快速,筆鋒峻利。落筆左出,銳而斜下,以輕捷健勁為勝。
捺筆為磔。楷書中的捺畫承隸書的分書、波磔而來。楷書捺筆,力雖內聚形卻外張,使字型開展舒暢、開放。寫時要逆鋒輕落,折鋒右出後,鋪毫緩行漸重,至末處微帶仰勢收鋒,收鋒要沉著有力,重在含蓄,一波三折,勢態自然。”
……
顏真卿講完,見白復神情恍惚,笑道:“白少俠,可是我哪裡解釋的不夠詳細?”
白復歉然一笑,道:“還請大人恕罪。剛才困頓,與大人無關,是小子自身糾結,陷入迷霧不能自拔。
您講的是筆法,可我眼中所見,竟然全是劍法。”
“哦?”顏真卿一聽,來了興趣,道:“白少俠可否演示一二?”
白復點點頭,走出書房,來到庭院空地,寶劍出鞘,將這‘永’字八法,用劍招一一演示。
點為側。
白復劍尖輕點,劍鋒峻落,鋪展行劍。勢足收鋒時,旋身疾轉,如鷹隼俯衝,翻然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