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雲:‘天下萬物皆生於有,有生於無’。萬物的‘有’恰恰是透過否定性的‘無’建立的。天地萬物的屬性都來源於否定性的限定——由一連串的“不是”構成了它的“是”。
說這匹馬是白的,就意味著這匹馬不是其他任何顏色。說雞蛋是圓的,就意味著雞蛋不是其他的任何形狀。
如同用鑿子去雕石像,每鑿一下都是對石頭的‘否定’,而每一次‘否定’都意味著石像作為‘有’的呈現。
‘有’,有生有滅。‘無’,無始終、無成毀。
‘有’能發揮作用,在於‘無’。‘有’必須藉助‘無’才能存在。
陶罐器皿之所以能盛物,不是因為實心的部分,而是因為虛空的部分。屋子之所以能住人,也是因為中空。”
青衫道人說道這裡,停頓一下,望著酈雪璇道:“天下各門各派,唯有峨眉藏有御劍術秘籍,但你們峨眉為何近百年出不了劍仙一類的卓絕人物?”
酈雪璇一愣,道:“劍仙,那只是個傳說吧?就我所知道的歷代祖師中,就是達到明心見性境界的幾位大宗師,也沒能達到劍仙級別。”
青衫道人傲然一笑,道:“那是因為他們沒得其法。”
酈雪璇正色道:“閣下武功高絕,我輩今生望塵莫及。您可以責罰我,但不能侮辱我峨眉歷代祖師!
青衫道人正要反唇相譏,但見酈雪璇凜然正氣,話到嘴邊,又忍了回去。他琢磨了一下措辭,道:“這幾位大宗師佛學修為確實高深,但佛學乃是從天竺傳來,與中土諸子百家不是一脈。
“緣起性空”,是佛陀歷盡千辛萬苦之後悟出的“道”。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佛學講究覺悟圓滿,反映在劍法上,就是“劍禪合一”,劍術佔四成,禪理佔六成,劍客必須達到“無念、無想、無我”的意境,劍術才能大成,方能由劍入道。”
酈雪璇不解,反問道:“難道不是嗎?”
青衫道人道:“不能說有錯,只能說這是佛門一家之言。
在道家看來,劍道本質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試探。”
酈雪璇不明白:“為什麼劍道不追求完美和圓滿呢?”
青衫道人淡然道:“所謂的圓滿代表著某種平衡。同樣,圓滿也代表著沒有變化。‘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
但是劍道就是一種殘缺,沒有絕對的靜止,沒有絕對的平衡。如果剛才所講,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天地演化,必除其一。”
說道這裡,青衫道人若有所思,感慨道:“所謂修行,就是在不完美的世界裡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世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