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玄宗會密令六扇門和金吾衛捉拿白復,長安已不安全。另一方面,青玄掌門醫道天下無雙,或許能將被挑斷的手筋腳筋續接、修復。否則,空有一身內力,依然是個廢人。
白覆按計劃逐一實施。再次出現時,白復偽裝成一名中年遊方郎中,拄著柺杖,向成都進發。
此刻,白復已經獲悉了最近數月的戰況: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集結麾下部隊,並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共計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在范陽起兵。
安祿山親率十五萬鐵騎從薊城南下,兵鋒直指洛陽。
“祿山乘鐵輿,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震地。時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范陽兵起,遠近震駭。河北皆祿山統內,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安祿山造反,玄宗龍顏大怒,怒火中燒,接連徵召高仙芝和封常清兩位名將為帥,渴望一舉殲滅安祿山,將此賊凌遲處死。
然而,由於備戰倉促,封常清虎牢關和洛陽兩次大敗,丟掉洛陽。不得不投奔駐守陝郡的高仙芝。
賊鋒勢大,銳不可當。
高仙芝根據封常清建議,放棄陝郡,暫避鋒芒,退守潼關,進行戰略防禦,確保長安萬無一失。
叛亂三十多日後,安祿山大軍席捲大河南北,奪取洛陽,兵峰直指潼關。
玄宗暴跳如雷,盛怒之下,亂了方寸,聽信監軍宦官邊令誠一面之詞,以‘不戰而逃’、‘違抗聖旨’為由,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正法,斬於陣前。
一代名將含冤九泉,星消玉殞!
玄宗隨後責令養病在家的哥舒翰,率領大軍奔赴潼關迎敵!
這一切都被忠嗣師父料中,白復只覺解氣,頓足罵道:“呸,忠奸不分,養虎為患,活該你丟了半壁江山!”
……
由於安祿山范陽起兵,長安附近的騾馬全部被徵召,白復只能步行歸蜀。
這日白覆在官道上行走,之見身後煙塵滾滾,馬嘶人呼,大批官兵儀仗華美,簇擁著數十輛馬車,疾馳而來。白復趕忙走下官道,避讓一旁。
這群官兵盔甲鮮明,武器精良,但面色凝重困頓,風塵僕僕,行色匆匆,沒有功夫打望白復等路人,疾馳而去。
白復無意中瞥見一輛華貴馬車,一人掀簾眺望,露出赤黃袍衫。白復大驚。
就在此時,一人率領一隊輕騎兵,策馬奔騰。此人金盔金甲,大紅披風,坐下高頭駿馬,煞是威風。身旁一名女將,也是鮮衣怒馬,英姿颯爽。
白復一見,眼中精光四射,殺氣凌冽,恨不得將此人射殺當場。原來,正是永王李璘率領虎賁軍,馳騁在官道上。
白復推算了一下刺殺機率,就算將永王李璘格殺當場,自己恐怕也難全身而退。
兵法雲:“先勝而後戰”,白復權衡利弊,決定放棄這次機會。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隨後,又有數批官兵,護衛著大量華貴車輛,尾隨其後,奔向巴蜀方向。
白復心生疑惑,仔細打量過往軍隊,默默計算車輛和兵馬,大約有近千名將士。
經過縝密觀察,白復發現這些將士盔甲鮮明,毫無破損痕跡。將領騎著高頭大馬,肥頭大耳,膀闊腰圓,面有傲驕之色,若所料無誤,應該是拱衛京畿的十六衛軍隊。
可是,十六衛乃是禁軍,駐防長安,怎會無故調離京師?莫非出了大事?!白復一盤算,心中升起不詳預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