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復跟著波斯公主身後,恍恍惚惚上樓赴宴。
波妮阿蒂笑靨如花,用不標準的漢話介紹著故鄉波斯的風土人情。當出現很難翻譯的波斯地名和人名時,波妮阿蒂往往用音譯來替代。
白復恍然大悟!
一開始,白復覺得楔形文字完全是表意的,同甲骨文字一樣。但是白復發現如果楔形文字像漢字一樣,都是一個符號一個意思,石碑上的兩段同樣的文字,楔形文字相比甲骨文字就太長了。因此楔形文字一定有一些是音節文字。
想到這裡,白復興奮異常,他丟下波斯公主波妮阿蒂,等不及下樓,直接推開窗欞,從二樓飛縱而下,直奔弘文館藏書閣。
波斯公主波妮阿蒂愣在當場,還沒反應過來,白復就已經消失在長街盡頭。
波妮阿蒂尷尬不已,數個時辰的精心打扮,白複視若無睹不說,竟然還酒宴中途“逃之夭夭”。波妮阿蒂氣的噘嘴頓足,誓要讓白復好看。x
……
經過幾天幾夜、不眠不休的考據整理、翻閱文獻典籍,白複利用甲骨文字中已經確認的幾位殷王的名諡,確認了楔形文字和甲骨文字對應的錨定位置。
然後白復找到了十二個楔形文字中音節符號的含義,繪製出楔形文字音節和甲骨文字發音字母的對應表。
在完成了最艱難的一步之後,白復一點點抽絲剝繭,逐漸破解了殘碑上的內容。
原來,這個石碑是在殷商時期,武王盤庚祭天大典的祭文。
石碑最上面的十四行楔形文字,又稱為“神書體”,是獻給神明的文字。
石碑下段的三十二行甲骨文字,又稱為“世俗體”,是殷商平民通用文字。
因此,就出現了一碑兩文的現象。無疑,這塊殘碑便是開啟殷商曆史的金鑰匙。
邊翻邊譯,這塊殘碑文記載了一段匪夷所思、令人瞠目結舌的故事:
堯舜時期,洪水氾濫,大河南岸嵩山的有崇氏與大河北岸太行山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
鯀是有崇氏的首領。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結成聯盟,推舉鯀作為領袖治水。然而,鯀歷時九年,最終失敗。治水失敗後,鯀被殛死於黃海之濱的羽山。
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後,禹受命,聯合共工氏及其他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繼續治水。禹放棄鯀“堵”的治水方略,改以疏導為主。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減少水害。
大禹治水後,山上的居民遷移到原野中,開墾沃土。從此,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之地。
由於大禹治水有功,部族勢力增強,大禹得以一統王權。
大禹建立夏朝後,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九州的名山大川、鬼神精怪、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陳列於宮門之外,以避凶就吉,祈求夏朝得到上天的佑護。
以上就是史書記載的夏禹九鼎的傳說。
然而,真實的歷史是:大禹隱瞞了夏禹九鼎真正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