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復好不容易止住笑聲,道:“太傅莫怪,當日遊覽長孫大人家中庭院,長孫大人偷偷塞給我一個字條,說獨孤老閥主的家人將來一定會考我有關園林的題目,讓我將答案好好記牢。我當時不以為然,沒想到他們沒問,太傅您倒是考了。呵呵。”,
太傅心念一轉,啞然失笑,心中暗道:“這個老傢伙,倒會賣乖,偷偷透題。咳,我又何嘗不是呢,呵呵。”
酈雪璇挽住太傅,笑道:“太傅,復師兄照著謎底猜題,不算數。您給我們好好講講唄。”
徐太傅笑道:“好,隔壁的園子也是經典的庭院,咱們一邊走,一邊講。”
小沙彌帶三人步入另一個園林,微笑施禮道:“徐居士,你們先請,我在這裡等候師父,一會兒再與諸位匯合。”
道別後,徐太傅指著這個園林道:“這個園林是了空禪師未出家時的作品,當年落成時,也是名動洛陽,連武曌皇帝也是流連忘返。”
白酈二人興趣大增。
徐太傅道:“‘掇山’起源於古典園林‘囿’中的‘臺’,‘臺’是高山的象徵。
神話傳說,東海之上有蓬萊、東瀛、方丈三座仙山。三座仙山詭秘綺麗,虛無飄渺,隨風來去,若隱若現,雲霞藏其面貌,海浪掩其形跡,只有道行深厚,根形方正的仙人,才能登上三座仙島,見到仙子。
始皇帝仿照著三座仙山,在上林苑挖池築島,形成‘一池三山’的格局,正式開始了園林中的‘掇山’匠法。而用真正的石頭堆山,始於漢朝,‘構石為山,高十餘丈,連延數里’。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山水詩畫的潛移默化,‘多方勝景,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疊山立峰的掇山匠法漸成風格,風行於天下。杜工部《假山·序》雲:‘堂下壘土為山,一匱盈尺,以代彼朽木……’。
掇山,按疊山立峰的造型可分為山峰、次峰、配峰、山腳。山峰既為整個園林的最高峰。
按掇山石料,可分為土山、石山和土石山三種。土山以土為主,堆高坡、築‘大山’。依山建亭,廣植林木。樹根固土,枝葉襯亭。人在亭中,亭在山間,天人合一,渾然天成。
石山則以石築山,立絕壁、築‘孤山’。築山石料多為湖石、黃石、英石、筍石、卵石。湖石築山‘空靈中寓渾厚,婉轉多姿而少做作’;黃石疊山則‘渾厚中見空靈,重拙有情而多轉折’。
土石山以土石堆築成山,既有層巒疊嶂的土山神韻,又有高聳入雲的石山孤高。
掇山,按景觀可分園山、廳山、樓山、閣山、書房山、池山、內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魚缸、峰、巒、巖、洞、澗、曲水、瀑布等十七種山景。
參考文獻:
1、《日本枯山水與中國山水畫有何關係?》,王舒窈,時尚芭莎藝術,6月9日。
2、《知中,山水特集》,中信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cha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