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嵐低楚甸,暖回雁翼,陣勢起平沙。驟驚春在眼,借問何時,委曲到山家。塗香暈色,盛粉飾、爭作妍華。千萬絲、陌頭楊柳,漸漸可藏鴉。
堪嗟。清江東注,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愁宴闌、風翻旗尾,潮濺烏紗。今宵正對初弦月,傍水驛、深艤蒹葭。沉恨處,時時自剔燈花。
——《渡江雲》周邦彥(宋)
……
李琮對徐太傅道:“涼州地勢平坦遼闊,自古以來就是人煙撲地桑柘稠的富饒之地,‘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的西北商埠重鎮,更是“通一線於廣漠,控五郡之咽喉”之軍事重地。
年初以來,雍涼一帶蝗災鬧得厲害,饑民十萬之眾。我遙領涼州都督,兼河西節度使,父皇就把賑災的差事交給我。
涼州地處漢羌邊界,民風剽悍,悍不畏死。自古涼州精騎更是天下精銳,人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災情一旦控制不好,恐生大患。這個差事如何辦妥,還請太傅教我。”
徐太傅沉吟片刻,道:“賑災出現亂子,跟當地官員賑災不力密切相關,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賑災災糧不夠,導致災民易子而食,餓殍遍地。災糧不夠或者是因為當地官員不敢作為,不敢開倉賑糧。或者是因為貪腐,層層剋扣,盤剝朝廷下發的賑災錢糧。
其二,賑災措施不濟。沒有安頓好災民,導致災民災民流離失所,大規模聚集,吃喝拉撒聚在一起,導致瘟疫漫延,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和恐慌。
當出現上述情況時,災民就會衝擊民宅,富戶,嚴重時,就會衝擊官衙,殺官搶糧,聚眾造反。”
慶王李琮不住點頭贊同:“誠如太傅所言,我看早年涼州災荒時的堂報,確實如此。不知太傅可有方法應對?”
徐太傅道:“首先要有皇子親自坐鎮指揮,手持尚方寶劍,若發現層層剋扣災糧,殺雞儆猴,斬立決!”
講到災糧,慶王李琮不由打斷太傅道:“太傅,倘若不是剋扣,而是災民人數太多,災糧不夠,或者災糧運送不夠及時,該如何是好?”
太傅道:“若此,可將災糧主要發放給老幼病殘。”
慶王李琮一愣,道:“那青壯年該如何吃飽?”
徐太傅道:“多勞多得,按勞取酬。”
見慶王李琮不解,徐太傅進一步解釋道:“蝗災期間,應大興土木。涼州乃是西北商埠重鎮,豪門富戶頗多。當地府衙應帶頭,發動災民中的青壯年大興土木,修橋鋪路。同時,動員當地豪族蓋房修屋,修祠堂,建學堂,把平日想做來得及做的事一股腦做完。總之,就是不能讓青壯年閒著,遊手好閒,就會生事。要讓他們有活幹,有錢賺,用勞力為一家老小換錢糧。”
慶王李琮恍然大悟,隨後問道:“當地府衙出錢沒問題。要讓這些富戶出錢,他們肯嗎?雖然他們很多也富可敵國,可真到出錢的時候,跟要他們命似的。”
徐太傅道:“恩威並舉。告訴他們,不白出錢,這時候勞力最便宜,若家中有修繕計劃,此時最划算。
苦難時期,務必勠力同心。若大家都不出力,一旦局面失控,災民暴亂,殺官造反,就勢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到時候,這些豪族富戶不但錢糧損失,家人凌辱,連命恐怕都難保。”
慶王李琮聽完,感慨良久,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太傅所言,讓本王受益良多。這次賑災,必按太傅意見執行。”
慶王李琮呷了一口茶,沉吟片刻道:“還要一件事,本王想聽聽太傅的意見?”
徐太傅道:“殿下所問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