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武俠修真>蜀山懸劍傳> 第九十九章 碑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九十九章 碑林 (2 / 2)

清臣書法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

他的行草書,遒勁鬱勃、結構沉穩,點畫飛揚,與其耿介厚朴性格契合,正所謂字如其人,見字如面,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其自創的“顏體”楷書,已臻化境,境界三重:以靈性系之,瑰麗;以魂魄鑄之,雄健;以人生育之,闊廣。

吾以為,初唐的歐、虞、褚、薛,只是王羲之、王獻之的傳承,清臣才是開山立派的一代宗師,其書法才與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交相輝映。正所謂,“學書當學顏清臣!”

再說說清臣本人,開元二十二年,中進士甲科。開元二十四年,經吏部詮選,任校書郎。你看,顏真卿也做過校書郎!呵呵”

說到這裡,徐太傅打趣一下白復。

……

“清臣家學淵源。今日長安世家子弟熟記在心的《顏氏家訓》,就是顏真卿的五世祖顏之推所著。

顏之推是南北兩朝最通博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

顏之推著述頗豐,其《顏氏家訓》是史上第一部體系宏大的家訓,開“家訓”之先河。書中文章清暢流美、疏落爽潔。在家庭教育、道德修養方面頗有見地。”

……

兩人隨後來到《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前,此碑高三米上下、寬一米左右。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徐太傅指著石碑上的文字道:

“此碑也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本朝太宗皇帝撰文,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咸亨三年建立。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武騎尉朱靜藏鐫字。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碑原在弘福寺,後移到這裡。較雁塔褚遂良正書本晚十九年,多文王答敕、皇太子箋答、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懷仁集王羲之書,歷廿五年乃成。

《聖教序》雖是集字成碑,且缺失的文字為拼接組合而成。但因懷仁功力精深,又是謹慎細緻,終能各盡其勢,較好地再現了王羲之書法的特徵——若斷還連,如斜反正,靈動變化。但終因是集字而成,而不是一氣呵成,故稍有缺憾,某些字勢連貫不夠,行氣不足,氣韻不夠綿長。

王羲之書法,初學衛夫人,後渡江北遊名山,先後見到李斯、曹喜、鍾繇、梁鵠、蔡邕等書跡,遂改本師,草書師張芝,真書法鍾繇。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得箇中奧妙,冶於一爐。然後增損古法,一變漢魏質樸書風,自成一家。其筆法自然含蓄,筆勢遒勁美秀,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這一句來讚美王羲之書法之美。

先有梁武帝評其書雲:“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再有本朝太宗皇帝贊曰:“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霞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王羲之‘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遒媚勁麗的書風,為後世所欽仰,數百年來被尊為‘書聖’,奉為圭臬。

臨習王羲之的書帖,先應反覆讀帖。細讀《蘭亭序》、《喪亂帖》、《快雪時晴帖》等王字法帖,從中體悟其謀篇佈局的要妙,才能窺得其字的真諦。

落筆之際,則應體會其字‘峻骨’”韻致,一下筆即要有筋、骨、血、脈、肉。筆鋒出入之跡要順乎筆勢,因筆而生形,用意而取勢,著眼於點畫、結構領空間,逐個將字臨熟,方能寫出王字清朗俊逸、恬靜灑脫的風神來。

王羲之書法之所以出神入化,一方面是對技法的把握已精熟到“美輪美奐”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寄情山林、恬淡儒雅的秉性,使他在運用技法之際從未宥於法度,或者說在追求書道的過程中,從未受到法度的束縛。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中庸之道的沖和。

復兒,書道如此,武道亦然。武學最高的成就,一定來自武者內心的修為、器宇、見識和格局。修為為體,技法為用。內化於心,外化於形。唯有修為至臻,武道才能進入化境。正所謂,內聖外王!

故,人生任何的歷練,都是內心的修煉,挫折越多,加持越強!這才是苦難賦予我們的意義。”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