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早晨,睡了個回籠覺的劉豫章迅速地從柔軟舒適的國賓館大床上爬了起來,快速地換好了衣服,收起艙室。
這麼急吼吼的原因很簡單,昨天睡了一整天,還沒來得及給灑泉這邊的倖存者們拋物資。
昨天剛剛浪費了人家每克都是鈔票的珍貴噸位,拿人手短不說,總不能直接忘恩負義吧,況且這些物資對她來說都算不上什麼。
於是她找到了一片空地,把飛機拿了出來。
空地之所以要找,是因為發射場上早已圍滿了精神小夥們,正做發射前檢查。
這次要發射的是“長征八號”(CZ8),算是一枚較為普通的火箭。
說是普通,是因為它和大部分火箭一樣,只有著發射到近地軌道的水平,而載重量卻比長三乙還要小。
而且準備時間也長,算是第三個準備好的。
但也不是沒有優點,它最大的優點就是相對來說經濟一點。
只捆綁了兩枚燒煤油助推器,就能運這麼多東西,總體來說還是很划算的。
助推器直徑只有2.25米,但用的卻是YF100發動機。
這個發動機可是個好東西啊,光說它是華夏主流發動機,國際先進水平,可能還有點敷衍,但只要一句話就懂了:它是毛子的“RD180”改造過來的。
毛子的發動機一直以來秉承著民族之精神“大力出奇跡”,歷來發動機就像他們的彈射座椅一樣好,甚至連米國都要買他們的。
沒辦法,人家的發動機就是皮實,“RD180”的前身,“RD170”是迄今為止人類最大推力的發動機。
而180就是170的縮減版。
一直以來火箭發動機的套路都是需要一個碩大的渦輪泵來向燃燒室內壓入燃料。
通常單一渦輪泵的火箭發動機可以直接將燃氣渦輪放到火箭燃燒室內。
這就形成了噴嘴、燃燒室、渦輪泵之間1:1:1的關係。
而渦輪泵這種東西,一直都是很重的,就算再怎麼縮減重量,也要佔上整個發動機的一般。
這個東西是省不了的,只能一點一點毫無作用地到處剋扣材料,卻也減不了重。
而“RD”系列的這兩款,則是用著充滿了濃濃的毛子風格來解決這件事的:他們把所有燃燒室的管子接在了一個渦輪泵上。
也就是說,用一個渦輪泵供給四個或兩個燃燒室的燃燒,這個技術在那個時候那都是隻敢想想,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因為溫度太高給炸了。
恐怕再給點時間,毛子也能造出自己的“土星五號”來了。
不過說回這個YF100,並沒有像毛子那樣大膽地“四合一”,只用了一個燃燒室噴嘴,不過卻用上了“RD170”第二項先進的技術,直到現在也還是先進的。
那就是“富氧預燃分級燃燒迴圈技術”這項技術劉豫章也不懂所以她並沒有思考這些。
現場發射架上立著這麼一枚長征八號,在前些天見過長三乙的她看來,細細的主體與兩根小小的助推器略顯單薄,畢竟只是上700公里的軌道上嘛。
不過它也並沒有多小,只比56.5米的長三乙矮6.2米,在中低軌道火箭上算是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