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國內的炮與導彈是分為兩個分系統的,導彈且不說,光在近防炮上已經打壓了USS一頭(誰讓你幾十年不更新裝備,不換炮)。
光在近防炮上壓過老掉牙的USS的人民海軍還沒滿足,因為在這方面,730其實是不如毛子的“卡什坦”的,資料上屈居世界第二。
毛子追求火力猛大家都知道,就算老毛倒了也是如此,於是在經過一些不可描述的過程後,彈炮合一的“卡什坦”就這麼出來了。
雖然自動化程度沒有USS那種無人操作都可以單獨打幾場戰鬥那麼變態:
“密集陣“是世界上唯一能同時實行自動搜尋、探測、評估、跟蹤和攻擊目標的近距離防禦武器系統,採用了搜尋雷達、跟蹤雷達和火炮三位一體的結構,系統的全部作戰功能由高速計算機控制自動完成,不需要人工操作。它的反應時間為3.7秒,而“卡什坦“為6.5秒7秒。
但“卡什坦”做到了“彈炮合一”,就是防空導彈與近防炮能同時攻擊且配合作戰。
作戰時,“卡什坦“首先發射防空導彈攔截遠距離處的來襲目標,充分發揮防空導彈命中精度好、毀傷機率高的特長;多管小口徑火炮承擔後續攔擊和補充打擊的任務。它將防空導彈和小口徑速射炮在不同距離攔截來襲導彈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這一點上“密集陣“是無法與之抗衡的。
而且最關鍵的是,“卡什坦”近防炮的總射速(一個系統兩門)達到了10000發每分鐘的恐怖射速,是長時間以來射速最快的武器。(金屬風暴不算啦,花裡胡哨)
當然現在不是了。
1130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730的編號只比630多了一百,可技術卻相差了數十年,而1130比730多了四百。
其實劉豫章認為編號只多了四百根本不夠啦,就算是不重要的編號也不能這麼貶低它啊。(其實這裡的編號是按照炮管數量分的)
因為1130實在是太強了。
1130的武器是一門近防炮(廢話),近防炮一般都是戰艦的最後一道防線,因為如果電磁干擾,防空導彈都沒攔截下來的目標那實在是太恐怖了,一定是又快又堅固。
所以近防炮的效能顯得格外重要,一定要是反應又快,轉炮又快,射速又快,威力還大。
如果說現代海戰中,導彈是槍(超視距打擊),艦炮是刀(有些也能超視距,但射程還是低),近防導彈是護盾,那近防炮就是護甲了,最重要的一層貼身甲。
所以各國都在近防炮上下了血本,導彈再爛沒關係,還可以帶著主炮上去拼刺刀,可如果近防炮也爛,那簡直像沒穿衣服一樣,不管拼刺刀還是拿槍對射都是絕對吃虧的一方。
而1130作為一門轉管機炮,擁有11根炮管,是世界上炮管最多的加特林式轉管機炮,口徑是三十毫米,能同時鎖定40個目標,最高射速達到了11000發每分鐘,遠遠超過了最高6000發的“密集陣”與總射速10000發(一門其實才5000)的“卡什坦”。
其實不用說什麼了,如此高的口徑與世界第一高的射速,超快的反應速度,再加上2公里的有效射程,已經可以攔截世界上所有導彈魚雷以及飛機了。
當然戰術核導彈除外,超大的殺傷範圍近防炮是沒法進行有效攔截的。(中途打爆了也有輻射與衝擊波)不會真的有國家拿核彈砸驅逐艦吧?不會吧不會吧?
當然,就算來砸了,憑藉著強大的三軍通用資料鏈,以及相控陣雷達配合海紅旗10艦空導彈,也是可以在大部分情況下成功有效攔截戰術核導彈,畢竟近防炮只是最後一層保險,缺點也是有的,要靠導彈來補。
劉豫章想了想,自己這運氣也著實太好了,趕緊問了問系統:
“嘿,系統,這東西,它..它真的能用嗎?”
雖說是明知故問,但劉豫章總是要確定一下,再者,不敢相信而問這問那不是穿越者的套路嘛...
劉豫章雖然沒穿越過,但各種經驗已是積攢極多,所以就像那些行當(例:摸金校尉)裡的老手一樣,仍然要按照套路來走個形式,圖個心理安慰。
“那是自然,您不是已經體驗過了嗎。”
仍然是一塵不變的女聲,沒有一絲感情。
這樣也好,不用怕系統會突然鬧脾氣把她搞來搞去的,麻煩極了。
劉豫章決定少惹麻煩,大部分主角都是麻煩惹多了才忙來忙去,搞各種奇奇怪怪的事情,劉豫章覺得,既然在末日世界裡,那就應該按照正常方法來發育變強,活下去就好了。
雖然裝備有些不正常就是了。
“那我該怎麼用呢?這個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