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宜春,東關科大計算機系教授,計算研究所“天網”專案負責人。
這一天他照常來到研究所自己的辦公室上班。
助手遞上一本雜誌,“教授,這是本期的《自然》”。
馮宜春隨手接過雜誌,“謝謝。”
這本雜誌是他特意叮囑助手,只要一到貨就要第一時間送到他面前。
《自然》是一項包羅永珍的學術期刊,任何領域最先進的研究成果都有可能在這裡發表。雖然並不以計算機相關內容為主,但計算機是一門應用學科,馮宜春很期待從這些最先進的研究成果中得到靈感。
並且,部分計算機相關的論文也會選擇在這裡發表,通常來說質量還很高,這也是他不想錯過的一大原因。
馮宜春首先檢視目錄,尋找感興趣的內容。忽然,一個醒目的標題吸引了他的全部注意力——“分散式搜尋引擎演算法及架構”。
這不僅僅只是計算機相關了,直接就是他的研究領域——搜尋引擎!
馮宜春迫不及待地翻到這篇論文所在的頁碼,先看了看論文提要和作者簡介。簡介只有一行,“林瀟瀟,東關科技大學”。
馮宜春忍不住犯了嘀咕,“林瀟瀟?還是本校的?沒聽過有這號人物啊?”
他想到的首先當然是計算機系的教授,和那些成績出色的研究生,結果沒有一個對得上號的。
“從名字看是個女生,計算機系從教授到學生就沒幾個女的,不會是搞錯了吧!”
像這種權威雜誌,搞錯人名的可能性實在太小。馮宜春搖搖頭,把這個念頭放到一邊,檢視論文內容。
論文用到了大量專業術語和高等數學演算法,普通人看到肯定跟看天書一樣,但是馮宜春是這方面的專家,閱讀起來當然沒有任何問題。
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用紙筆進行了一些公式驗算,忍不住拍案叫絕:
“這絕對是搜尋引擎領域最高效的演算法!”
他馬上把助手叫過來,將雜誌上面的作者資訊指給他看,“小李,你去查查我們學校有沒有林瀟瀟這個人。我想跟她談談。”
“好的。”助手小李記下了這個名字。
怎麼查?先去學校官網查下是不是本校教授、講師,很快排除了。
那就只能是學生了,這個也不難。教務處有所有學生的名單,一查就知道了。
小李決定去教務處跑一趟。反正都在校內,騎上腳踏車幾分鐘就到了。
十多分鐘後,小李跑回來向馮宜春報告:
“教授,林瀟瀟是我們系大二一班的本科生。”
馮宜春愕然,本科生?不會是同名同姓搞錯了地址吧?
“我們學校只有一個林瀟瀟嗎?”
“對,就一個。”
只有一個,那應該不會搞錯了。要驗證也很簡單,把人叫過來當面談一談馬上就知道了。
想到這裡,他對助手說道:
“你給這個林瀟瀟打個電話,就說我想見她。”
“好的。”
助手是個聰明人,早就想到過這種可能,所以在教務處查詢的同時,也要到了林瀟瀟所在班級輔導員張明宇的電話。
這時拿起電話就撥通了張明宇的手機號碼:
“張老師你好,我是馮宜春教授的助理,有點事情想麻煩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