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番征戰,雖然在極短時間就平定了周唐兩國分別策劃的動亂,但兩國都沒有傷筋動骨,是否會有後手還不得而知。
周晴迫切地希望和群臣商討出一個對策出來。為此,她特地提前將遠在西南的朱喜正召了過來。
一場內閣會議緊急召開,朱喜正被特許參見了這次會議。
“告訴大家一個好訊息,唐軍已經被朕打退了。”周晴輕描淡寫地道。
她親身趕赴前線、分身坐鎮朝中的事情並未隱瞞,群臣都知道女帝曾經光臨西南和雲省的事情。
由於周晴回來的太快,內閣諸臣之前並未得知戰事的進度,此時聽到她親口分說,心中震撼之極。
唐軍來勢洶洶,軍隊又是極其精銳的玄甲軍。滿朝上下,都以為非得錦衣親軍出動方能匹敵,普通軍隊再多也沒用。
結果,錦衣親軍尚未全員趕到雲省,唐軍就被擊退了???
“陛下,可否告訴微臣唐軍是如何被擊退的?”內閣次輔兼兵部尚書郭德嘉忍不住問道。
周晴大略地說了說,依然是那麼的輕描淡寫,彷彿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但是內閣諸臣都深深知道唐軍的可怕,知道此番擊退唐軍絕對那麼輕鬆愜意,心中敬佩油然而生。
“吾皇聖明。”內閣首輔兼吏部尚書平學義帶頭吹捧了一番。
“好了。此番會議,朕不是聽你們吹捧的。周、唐兩國對我國俱不安好心,眼下他們根基未損,恐怕仍會興風作浪。諸位愛卿以為朕該當如何應對呢?”
諸臣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朱喜正,他們心知女帝特地將此人召來,肯定是要聽他意見的,因此都不急著出頭。
朱喜正不慌不忙地出列,“微臣以為,周、唐兩國素來交惡。我國不妨結好一方,最好是達成同盟,以震懾另一方。”
周晴微微頷首,“你認為應當結好哪一方呢?”
“當然是結好大周!”朱喜正斬釘截鐵地說道。
“大周和我國間隔著十萬大山,除非動用飛舟無法運送兵力。此番陛下令湯總督整肅西南,將大周在我國苦心經營的潛勢力一舉剷除。大周除非傾舉國之力出動大量飛舟,否則難以對我國造成威脅。在大唐虎視在側的情況下,大周根本不可能這麼幹。因此,大周實際上已對我國無可奈何了,若是我國願意示好,大周必定接納。”
“大唐則不然。玄甲軍主力未損,只要下定決心,數日內就能直達夏都,對我國威脅實在太大了。即使普通甲士,穿越無盡林海也比穿越十萬大山容易得多。大唐有此優勢,相比不會輕易罷手。因此,我國只能結好大周以對抗大唐。”
群臣議論紛紛,有人道,“朱先生出自大周。如今雖在本朝為官,心中向著誰猶未可知。陛下,偽帝前車之鑑,不可不察啊!”
說的自然是後黨為禍,乃至西南三省叛亂之事。
周晴擺擺手,“不必多言。朕信得過朱先生。”
朱喜正感激道,“微臣感激涕零。”
郭德嘉道,“朱先生所言確有道理。但是大周是否願意同我國結盟呢?大周可是自居儒學聖地,對陛下登基一事頗有微詞。”
朱喜正不慌不忙道,“微臣出自大周,對大周知之甚深。大周表面以仁義自居,其實看中的仍是利益。只要我國派出適當使者,對大周曉之以理、誘之以利,大周必定願意放棄成見,和我國結盟。”
周晴饒有興致地問道,“那麼朱先生以為誰會是適當的使者呢?”
“微臣自薦。”
“準。”
會後,郭德嘉留了下來,向周晴進諫:
“陛下,微臣以為,朱先生此去,恐怕一去不復返,還請收回成命。”
周晴淡然一笑,“愛卿勿憂,朱先生必不負我。”
她對王道劍意和自身魅力都有足夠的自信。這就是王者的氣量。
郭德嘉只得說道,“陛下胸懷波大,微臣佩服。”
言語中,對於她的判斷卻不是多麼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