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皇帝審閱奏章的時候,周晴就拿出最麻煩、最令人頭疼的那部分奏章讓他處理。比如兩個重要官員之間互相撕逼,比如哪裡又要賑災,哪裡又有花錢了。往往皇帝處理不了幾件就心頭煩悶,讓兩個秉筆商量著處理了。
本來兩個秉筆互相牽制之下很難有什麼作用,因為都怕對方向皇帝打小報告。
但此刻兩個秉筆都是周晴一人扮演,自然沒有這個顧忌,想怎麼隱瞞就怎麼隱瞞。
一時間,許多朝政大事被周晴悄無聲息地辦了,皇帝一點也沒察覺。
皇后和朱太師也沒有察覺。因為她辦的那些事都是朱太師交代要辦的,主要是給反對皇后一夥的官員使絆子。
周晴一人身兼三大太監,辦事比以前更漂亮了,朱太師沒有理由不滿意。
她之所以這麼配合當然是有目的。
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想要對付皇后這一夥,就要先討好他們,讓他們信任自己,不加提防。等掌握了足夠的證據,再一舉幹翻!
又有一句話叫做“上帝欲令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
周晴這麼配合,就是要讓皇后這一夥人產生朝政大權盡在掌握之中的錯覺。人一旦生出錯覺就會膨脹。一膨脹就會得罪人。得罪人的多了就會遭到報應。結果就是,“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她這麼幹了一陣子,效果著實不錯。皇后和朱太師都對小銘子、小德子兩個大太監讚賞有加,連對小格子也不那麼排斥了,覺得讓他在司禮監湊個數也可以容忍。
一時間,內宮一團和氣,皇帝安享太平。
……
宮外,朱太師和程、王二位先生,從儒學聖地大周皇朝引入經典,時常在正氣書院講學,號稱周學。不僅是他們講,還邀請大夏的高官名儒來講。
這些高官名儒,礙於朱太師的權勢,往往附會他的周學。一時間,周學成為大夏最熱門的顯學,外地學子慕名而至,險些踏破了正氣書院的門檻。
而訊息靈通人士,就不僅僅是聽講這麼簡單。他們想盡一切辦法都要見上朱太師一面,只為表明心跡,投效門下。
因為一個流言已經廣泛流傳了——本次秋查將會有一大批人官員落馬。
而這些人,就是想趁此良機,填補落馬官員留下的空缺。
葉府,內閣首輔兼吏部尚書葉項京的府邸。
門前車水馬龍,往來者非富即貴。
三個月前,葉項京還僅僅是左都御史兼大理寺卿,尚未入閣。因為這個職務是最方便對付高官的,他在朝堂中幫助朱太師弄掉了好幾位不配合的閣臣,因此入了朱太師的法眼。
在朱太師示意、周晴操縱之下,葉項京短短三個月時間,完成了從入閣到首輔兼任吏部尚書的飛躍。
一時間,葉項京位極人臣,成為每個官員都渴望見上一面的炙手可熱的大紅人。
而他也很享受於此,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家中幾乎成了官員聚會之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