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迎著寒風立著往那夜色裡望去,朱棣猛然發現我站住,他抬頭看到,道“那是關外,閉關之後百米之內禁止任何人畜逗留。因此關外驛站、旅店、酒肆、牙行都設在百米之外。沒有入關的西域諸地的使者、商隊,還有波斯人、天竺等國的使者、商人和駝隊,還有出關後暫時息腳的中原內陸商人留宿在那,而那邊關內則沒有規定,城下有鋪戶、棧房、茶寮、酒肆、旅店、牙行約千餘家,軍民數千家,凡仕宦商旅出入關,大多住宿在關內城下,藍姑娘的貨物和受傷的鏢師也都被我安排在關內驛站內。嘉峪關,負有鎮守、稽查、驗證、放行等軍事功能,嘉峪關內城驛館只允許軍中官吏及往來公幹的中外王公大臣食宿,一切無關人不得留宿關城內城。”
我點點頭,寒風呼嘯,此時身披厚厚的披風仍覺得寒冷戰戰,我突然想起大二時和同學冒著酷暑,揮汗如雨的擠在人山人海里遊八達嶺長城,怎麼也不會想到會穿越幾百年頂著嚴寒來親手摸一下才建成數十年的明長城的最西關。
我知道長城的初建只是彼此相望的烽火臺,或是連續不斷的防禦城堡,而後才用城牆把它們連線起來,便成了長城。
我曾看過長城的紀錄史片,知道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後來歷經數個朝代修繕加強,到明代是長城修史上最後一個朝代,而且明代是修築規模最宏大,防禦組織最完備,所用建築材料最堅固。
這個中國古代的最強有力的軍事防禦工程中國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途經遼寧、甘肅等9個重鎮,如同一條蜿蜒巨龍橫穿中國北方的崇山峻嶺之巔,守護著中華北方邊土,它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號稱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
沒想到現在竟親手摸到這明代長城的一磚一垛,我不由自主地心裡還是驚歎著。
朱棣看到我輕輕的伸手撫著冰硬的城磚,他道“小玉,這長城其實最早作為防禦工程是建於春秋戰國,後來的歷朝歷代都在修繕延伸。”
我點點頭。
他接著道“修到宋朝時已有千年,可到宋代時卻一直為北方遊牧民族所挾制,失了地上長城,雖然都說宋代富庶,但雖富卻無國防,因此對遼、金、蒙古的侵犯都一直處於劣勢,最終為蒙元滅國。”
哦,這我還不瞭解,我不由看著他。
他繼續說下去著,
“所以自大明朝建立,父皇即命我、魏國公前往山西、北平練兵備邊,一旦發生戰事,‘不必深入追擊,來則御之,去則勿追,斯為上策’。兵力用於加強防衛力築城池。臨行告誡我們要無戰事之時,練習軍士,修葺長城濠池,嚴為守備。所以在這十餘
年間,我們修的大明長城已綿延七千餘里,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嘉峪關。倘若無長城的屏障,中原地區一馬平川,胡人騎兵就可以馳騁縱橫,大明朝就有可能重蹈前朝之鑑。同時為了保障北邊軍力的供給,父皇又命就藩在山西太原的晉王兄長和我,皆受命指揮邊防大軍,築城屯田,以保障軍需。”
哦,我卻還不知道這麼深刻的歷史背景。
接著朱棣指著關城道:“這嘉峪關是宋國公、徵虜大將軍馮勝平定河西之後,在班師凱旋途中,經過多方勘察,選定了嘉峪山和黑山之間最狹窄處修建土城,這裡河西走廊西段最狹窄的地方,建在這裡能守能攻。始建於洪武五年,比山海關要早建9年。你看它背後是狹窄的山谷,前面是南北山勢逐漸敞開的喇叭口,利用有利的地形,防衛也最嚴密。比處於喇叭口的玉門和陽關的位置更有利。遙遠的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北靠連綿起伏的馬鬃山,地勢十分險要,為河西第一隘口。”
我臨風四處觀望,果然只見有一面沼澤遍佈,溝壑縱橫,皚皚白雪覆蓋的長城蜿蜒而去,烽燧在皚皚積雪中兀立,千里白雪反射著城牆上的燈光,與關城雄姿交相輝映,兩道城外土牆像兩隻巨大的鐵臂,鉗擋著峽谷南北兩側,而居其之中的關城就像巨人般扼守在這高山對峙的的峽谷之中,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實可謂“邊陲鎖鑰”。
我不由雙手輕撫著身邊覆雪的城磚,不由沉浸在他的講解之中。
他又用手指著城牆上的東西兩座飛簷高翹的閣樓,閣樓角簷鐵鈴在寒風裡響鳴,他道“你看,那座東邊的閣樓叫光化樓,下面的是東城門‘光化門’,取自‘紫氣東昇、光華普照’。那西牆上的叫柔遠樓,下面的城門叫柔遠門,取自‘懷柔致遠、安定西陲’的意思。這些都是父皇親自命名的。”
哦,原來如此。我不由恍然。
他伸臂指著下面道“你看,內城城牆全部用青磚包砌,城高有10餘米。這城頭外側女牆上有相間分佈的垛口和瞭望孔。內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樓,平日作瞭望臺,戰時作敵樓。(哦,原來這就是我看到的四角角樓的作用)南北牆居中還各增設了這兩座敵樓,可以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兵。
我突然想起那塊用鐵鏈圍圈起來的長條石,不禁問道“少年,那塊長條石是你們的福石嗎?為什麼會有燒香的?跡?”
沒想到身邊的帥將明顯愣了一下,聽見我說福石這個詞,不由臉上微笑起來,城牆上的光在風裡閃著映上他的臉,他問道“你是說那塊‘燕鳴石’?”
“‘燕鳴石’”我不由反問,想起夜間偶爾響起的燕子的鳴叫
聲,難道這是燕鳴石發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