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綜藝節目來說,在錄製的過程中出現冷場、忘詞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別說是競演類的節目,就算是唱歌類的節目,也會出現唱到一半忘詞,或者演唱者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而決定停下來重新錄製的情況。
只不過節目組透過後期的剪輯,會將這部分內容全部去掉,為的就是將一個連貫、完成、精彩的節目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甚至包括現場直播的春節晚會,為了更好的節目效果,也會在播放的時候穿插一些之前錄播過的鏡頭,這也是為什麼觀眾在看到一些畫面的時候會感到奇怪的原因,明明歌手上一個畫面在往左看,然而下一個畫面卻往右看。
也正因為如此,對於剛才演員在表演時出現的對不上詞等情況,坐在現場的觀眾並沒有在意,一些“老觀眾”在參加《跨界演員》第一季和第二季節目錄制的時候,也曾見過這種情況,然而現在,節目評委在點評環節提到“停頓”,意義完全就不一樣了。
這代表“停頓”已經不再是節目錄制過程中的正常情況,而是衡量演員在表演時的一個標準。
要知道,不管是在《跨界演員》第一季還是第二季,哪怕是在其他競演類的綜藝節目當中,“忘詞”通常都會被評委無視,這也是評委與節目組達成的一個共識,畢竟評委也是節目的一部分,他的評論也是為節目效果服務的。
於是,現場觀眾全都好奇的看向評委馬東昇,心想:你這麼說,不是破壞規矩嗎?到底當沒當過評委啊?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導演組會喊停的時候,就見評委馬東昇繼續說道:“丁婭維,你在第一次停頓的時候解釋是因為時間太短,後面的臺詞還沒有來得及編寫?其實臨場發揮也是對演員的一項考驗,許多時候,演員的臺詞並不是固定的,而且在拍攝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意外情況,這些都需要演員去面對……”
馬東昇作為著名的大導演,雖然說話的語氣非常的平淡,但是卻充滿了對丁婭維不能及時作出應對的失望。
“同樣是沒有準備好臺詞,為什麼其他演員都能做到隨機應變,而你卻做不到呢?一次兩次調整我們都能夠理解,但是你足足停頓了十二次之多,如果是在正式拍戲,你知道會浪費多少膠片,浪費多少演員的努力嗎?”
馬東昇毫不客氣的批評著丁婭維,沒給對方任何的面子,就連整個現場的氣氛也因此變的緊張起來,誰也沒有想到馬東昇會這麼嚴厲,這是在第一季和第二季中不曾出現過的情況,哪怕是在錄製節目的時候。
丁婭維的臉色變的非常難看,在這麼多人面前被批評,而且還是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簡直就是小題大做。
至於嗎?
有仇還是有怨?
難道因為錄製節目之前沒有送禮?
而站在後臺的第二組和第三組競演者們,一個個也是聽的心驚肉跳。
忘詞、對不上詞也要被批?
表演的壓力一下子就變的更大了。
等馬東昇說完,現場已是鴉雀無聲。
就連主持人金薇也是暗暗心驚,早就聽說馬東昇對演員的要求是出了名的嚴格,可是誰能想到會這麼火爆。
“徐總,馬東昇的評論是不是有點兒偏離主題了?”副導演程英傑小聲的問道,身為評委,不去評競演者的演技,卻一直盯著對不上詞這件事,是不是有點兒不務正業了?
“只要是在表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評委都可以去評論,我覺得挺好。”徐傑聽見後淡淡的說道。
“可是在後期剪輯的時候,停頓的片段都會被剪掉,馬東來只評論對不上詞,讓咱們在後期怎麼剪啊?”程英傑為難的說道。
“誰說會被剪掉的?”徐傑問道。
“啊?”
程英傑一怔,呆呆的看向徐總,難道不打算剪掉?
可是剪掉不才應該是正常操作嗎?
至少他參與過的所有綜藝節目,全都會將這類部分剪掉。
徐總到底想要幹什麼?
其實徐傑的想法非常簡單,給觀眾看點兒平時不播的,來點兒跟平時不一樣的。
“我同意馬東昇老師的看法!”坐在旁邊的另一位評委田雯麗說道:“演員要懂得隨機應變,即使沒有準備好臺詞,也應該根據當時的情形去做出合理的應對,說到隨機應變,蔣寧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可惜在表演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我記得你抽到的角色是學生,但是你說的話卻比老師更像老師……”
馬東昇已經批評完丁婭維,所以田雯麗把更多的時間用來批評蔣寧。
別看現在只是熱身表演,可一旦進入後面的淘汰賽,被徐導判處死刑的三位競演者表現超神怎麼辦?
所以從第一期起,他們評委就要為接下來的淘汰賽做鋪墊,給三位競演者貼上差的標籤,算是給觀眾的一種心理暗示,從一開始就覺得這三位競演者很差。
接下來輪到最後一位評委李秀波,他的眉頭緊緊的皺著,一個勁兒的搖著頭,“好好的一個短劇被你們演的斷斷續續、面目全非,真是可惜這麼好的內容了,我先說說你們五個人的缺點吧……”
李秀波也沒客氣,一上來就把第一組五個人批評了一番,不過看似一碗水端平,實則有重有輕。
現場觀眾全都看傻了。
這第三季的三位評委也太苛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