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際葉青不到二十年就結束內亂,完整繼承兩漢政治、軍事、經濟遺產,朝野間懂得這個機制的人才很多,他預計自己能比曹操南征時聚集起更多的動員兵,訊盤的排程上更加成了這點。
這命令透過訊盤傳達到洛陽,朝廷就升級戰時機制,正式轉入總動員機制——最先是軍事上徵召擴軍,地方郡府兵的常備役數量少,本來就是個框架,一旦戰時就可用老兵做種子,新兵填入擴充,這是秦漢古典帝國時期獨有特色。
隨即經濟上由何太后下旨,對出兵冀州的地方郡國給予免稅一年的好處,並給予開春的耕牛補貼……目的就是儘可能減免開春交戰對農事的影響。
通訊上,驛站網升級成了訊盤網,各州報紙和政府都在迅速宣傳,統一口號:“漢家存亡在此一舉。”
交通上,軌道網茫茫無期,目前實際上做不到全國總動員,朝廷行文中只動員洛陽平原、荊漢平原、河南平原、山西平原、江淮平原這五塊主要產糧區,河北冀州是大戰破碎無法支援,益州成都平原是拒絕支援,而江東產糧區則是保底,距離北方太遠,支援的效益比太差。
按說這是自帶乾糧的志願兵,能有多少積極性難說,但新生帝國確實有一種勃勃向上的開拓精神,又似受到冥冥中族氣的刺激,確實明白這個危亡之時,五個動員區的青壯都大批組織起來,在郡國府兵的框架下填充血肉,組成一支支地方軍,向皇帝御駕的冀州而去。
軍氣沖天,龍時隱現。
應武二年的二月,許多地上人術師詫異發現,在這五個州動員幾乎到了家家戶戶,大批青壯應命入軍。
“這樣大的動員,敗了才好……”有些人這樣暗想著。
但在報紙上得知志願兵總數目後,這些暗藏小心思的地上人都沉默了——全帝國人口四千萬,就算區域性動員起來的力量非常可觀,預計七十萬青壯,接近曹操赤壁之戰時的兩倍。
這股力量簡直只在先秦國戰之際才出現,比如秦楚國戰60萬對40萬,秦趙國戰60萬對45萬,當這樣大的力量發動起來,整個國家的每個齒輪都在轉動,傳輸著力量,已經是誰都無法停止兵鋒,要麼敵人倒下,要麼自己倒下。
“還是皇帝看的明白……我們對敵人唯一的絕對優勢,就只有人力、物力、氣運上綜合,而這總動員一起,舉國龍氣沸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從來只有綜合實力最強的那一個能挺到最後。”
“這算什麼?弱的一方可不是被擊敗,而是對拼放血中自己失血力竭而死,可見葉青百戰名帥的水分,還不如其以前兵寡時,這種平推換我也能做來。”有年輕氣盛的地上人這樣說。
有老成些的人就搖首:“此間《孫子兵法》有云: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葉青的策略一直是因敵變化,你哪次看他的手段不合適?”
“且名帥水分不是你嘴裡說說就行,有一個核心標準,就是有效帶兵上限——這上限直接決定了一個將領的統帥力,你看這片土地兩千年曆史上,成功帶兵過六十萬到百萬的有幾個人?也就白起,王翦,項燕,李牧,樂毅,韓信等幾個。”
那年輕人啞口無言,卻冷笑:“不過些土著罷了,此等體制,何及我地上道法。”
聽了這話,周圍人都避開一圈,暗想這真是不知死活的蠢貨,力量就是力量,無論體制還是個體能打得贏就是好。
這七十萬動員兵的力量可不僅僅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亂世未遠,見過血的青壯比比皆是,支援參戰的基本都有不錯戰力,在郡府兵框架下組織起來,理論上直接血拼就可,淹都能淹死幾千個真人——靈池法力也有極限,**也是會疲倦。
與朝野間的種種猜測不同,葉青不準備採用炮灰海戰術。
他最近已經摸索出龍氣的使用方法,要的其實不是動員兵的戰力,而是大集團軍形成的龐大軍氣,與龍氣相互增益。
與現在大漢四千萬人口相比,外域最大邦國也不過百萬之眾,何曾有過百萬的軍氣?
葉青相信這股力量進入戰場時,會讓所有敵人大吃一驚——精銳突襲不行,那就轉變方法,要的就是集團碾壓!
一直到三月裡,漢軍主力囤聚在清河郡,一副按兵不動的樣子,自顧接受洛陽方面的補充增援。
地方郡國府兵應命增援抵達,武器糧食自給,都是在面緣縣治打打醬油,以破襲敵人的法陣為主,他們的實力是不敢深入冀州,形成了對冀州包圍圈。
北方諸侯隊伍自發增援姍姍來遲,但還是來了。
方圓數百里,軍氣、殺氣、血氣交織瀰漫,狼煙一般籠罩整個交戰區,整個冀州變成了絞肉場,一時血光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