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我早有領悟,發展渤海灣航運和捕魚業是好主意,山東沿海一帶本來就有幾個大漁場,條件很好,北連遼東,東到朝鮮日本,背靠河北大平原,南接江淮,是千古帝業”
“龍君安居海洋,開闢水府,風調雨順還在其次,關鍵是海洋開發。”
“下土世界可能沒有別的大州,但這無所謂,實驗這點就足夠了。”
“最關鍵還是大漢龍氣。”
“漢朝龍氣是淡黃,這說明在現代都比大圖朝優秀,只要少許改進,金黃色應該有。”
“這並非是虛言,漢朝制度深入基層,到裡,和大圖朝鼎盛時到村差不多,比我離開時事實上到鄉還強些。”
“分拆大戶,這不就是漢朝的制度麼,漢朝諸帝遷移大戶,打擊豪強,始終是漢制的主流。”
“只要補上扶小,成就中產的內容,就抵達老美現代的水平。”
“軍隊方面甚至不需要多改革,漢以強亡,不是虛言,軍隊制度和武器系統超乎千年。”
“漢朝時代侷限性,無非就是的無非就是考試,賦稅,以及鹽魚政策(點海洋技能樹)”
“要先推廣蔡侯紙,把文化傳播成本降下來,就是考材世俗化,或者說普及化,形成不了合流,改戶部為稅部,這幾點改上去,就是小版的老美。”
“裡面最關鍵的就是州虛化,漢朝制度之所以強,就是縣令保持著相當大的獨立性,太守相對州又保持巨大獨立性,州刺吏甚至比太守低——只有監督權”
“這就是省虛化的道理,這制度已經和老美差不多了,後世建省都是倒退,州省一旦正式行政化,就是中央衰退的開始”
“為了制衡省,不得不舉國內耗,而漢朝制度,州基本上不存在,和許多人想象的相反,不設州,全國100個郡,10uu縣,地方就變成一團散沙了,郡縣無能對抗中央”
“這樣情況下,郡縣再強,都無法對抗中央,中央放權給郡縣,是沒有壓力,正因為放權,所以才可以有責任制——大權都給了你了,治理不好,就是你的責任了。”
“這和美製何其相似,唯一的區別就是手段不同,唯一需要改革的就是加強財政,收割郡縣。”
“中央可適當強化,這方面完全可以學習後世經驗,但是主要是賦稅方面,普及性的科舉制度,考吏開始,保持部分推薦制,為什麼漢強,許多人都不明白,其實就一點——虛州,實郡縣。”
“宋朝開始的制度是弱郡縣,結果就撲了,唐朝是處於漢宋之間。”
“在虛州實郡縣的制度下,只要不到州這級,無論世家豪強多牛,中央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無非動不動真格——年年擺明要打擊豪強,也沒有人能反抗,這虛州實郡縣的制度,就可以保證這點。”
“漢武帝收拾諸侯王、貴族、豪強、真不是蓋的,動輒株連。”
“黨錮,錮的是誰,就是世家豪強,這在漢朝是政治正確——黨錮就黨錮了,怎麼,你們這些士人敢咬我?”
“漢朝滅亡的關鍵,其實就是州牧制,一旦允許州級來統合地方,中央就完了,所以建省,實際上才是滅亡的關鍵,中央至少一半力量,都必須用在壓制和平衡省級的上,從此華夏走向了內治的道路。”
“原因很簡單,內部要時時保持壓制,哪有時間去開墾,所以,有人問——華夏自何而衰。”
“無它,漢建州牧而始。”
“州牧之後,八王之亂,八王其實是州牧宗室版,下面是唐的節度使,而宋時為了節制地方權力,又進行三路轉運分化。”
“漢朝在東漢末年時如果統一天下的制度修正,繼續保持虛州實郡縣的制度,中央可以適當強化,但是以不顛覆實郡縣為上限,主要是加強賦稅系統的直管,加強賦稅系統的收割,推行紙張和印刷,普及教育,科舉考吏,累級升遷,可以以推薦制錢入仕為補充。”
“循序漸進取消鹽專賣,推行鹽魚政策(點上海洋技能樹),不需要急功近利推行工商,只要不歧視工商,略加鼓勵就可。”
這些想法一出現,川林筆記瞬間閃出了青紫的光,它的本色卻是青,這時,一絲絲青光流淌而出,迅速融合進入葉青的身體內,葉青半閉著眸,一種崇高的氣息自身上瀰漫。
在川林筆記的主動配合下,這些想法一一實踐而過,越來越快,根本不需要葉青辨別,它主動將知識分解,迴圈而過。
葉青靜靜站在樹下,心中一片平靜,卻隱隱縈繞著一絲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