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倒不擔心目前西軍會否造反之事是對的,因為西軍上下,太平公主幕府根本無心發兵東方,他們看著西方,口水流到答答響,楞是無法下手,只急得他們搔頭搓耳如同一隻捉狂的猴子一般。
富饒的埃及流域和大食起家的半島!
埃及對於大食乃至於西軍的意義重大,這是最後的一個資源集結地!
半島地區是大食宗教的聖地所在,還是其龍興之地。
攻下那裡,是誰都可以名聲大漲。
可是總參謀長姜諮勉強發出了進軍黎巴嫩的軍令後,再也不肯簽署任何進軍軍令道:“沒錢了,誰想打仗出兵的,自籌經費!”
他說的是戲言,當大家想進攻時,他雙手一攤道:“沒錢了!”大家只能乾瞪眼。
佔領的地方多,要給予錢財收買當地的官員,發資重組軍隊,然後是福利建設,恢復生產。
每一樣,每一樁,都得給錢!
所以太平公主異常忙碌,她得巡視地方,召見官員和當地知名人士,要求他們忠於她及韋晞,積極進行漢化,同時要發展生產,與他們探討發展之路。
“經濟”兩個字眼兒是韋晞首倡,被髮揚光大。
兩手都要硬!
給予地方上層以官職,與他們合作生意,共同賺錢。
對於地方官員,GDP屬於考核的重要指標,沒有發展的地方,官員們休想有升職的機會。
也不算難為他們,百廢待興的地方其實最好出政績。
太平公主將歸順的官員們支使得團團轉,他們要積極做事,努力學習!
沒錯,參加學習班,幕府官員對他們進行洗腦,教他們行事,學習漢語等等!
除了一些有勢力的官員需要寵絡之外,越是積極向組織靠攏的地方官員將來授官越大,升遷越快。
他們就開始有競爭和有壓力了。
對於普羅大眾,要感謝唐人發達的生產力,雖說缺錢,可是物資不缺!
真的不缺,糧食、肉類、蛋、乳酪、棉花與衣服,鹽巴、茶葉等等的庫藏充足。
有了物資,以工代賑,不必給錢,發給糧食、衣服、鹽巴等生活物資,進行地方的基礎建設:修路、開墾荒地,挖溝建渠、建設官署、宿舍、街景,企業廠房、學堂等等。
只要勤勞,不愁找不到工作。
鼓勵勤快,越是勤快的人收益越大,同時注意吸收這些積極分子。
……
太平公主幕府對於征服地方的管治已有成熟的套路:
一、成立州縣政權;
一般地,州刺史和縣令都是當地土著或者外來土著,他們的頭上都帶有署理,亦即是有見習期的,一年後才能夠轉正。
州里有通判、縣裡有主簿,作為二把手。
這些人肯定是唐人,他們與州縣長官一起辦公,聯署公文,沒有他們的簽名,公文無效。
名義上通判和主簿地位低於土著,但他們可是正式工,見習期的土著官員想轉正,可得有他們的簽名
然後招收“公務員”,除了當地土土著,還有外來土著(即交叉使用的外城人士)和唐人,三方滲合在一起,以唐人為主。
也不是絕對的,對於一些重要的州縣,唐人為主官也是常見的事。
二、再有成立城防軍;
人員要求:強壯、文盲、無不良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