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都護府副都護修明仁率一萬五千精兵,同樣也在沙漠中艱難行進,但他們的情況稍好,因為他們帶的輜重多,可也危險,離疏勒城還有一定距離時,吐蕃人精騎大隊湧出!
他們沿著巨龍一般的唐軍部隊一通箭射,幾十位唐軍及民伕倒下,導致唐軍混亂,不過沒到不堪的地步。.
修明仁做得副都護也有兩把,他的部隊緊急聚集,把車輛並在一起,然後集中弓弩,射敵!
唐軍隊伍的編制已然說過,極為重視弓箭,有空多多練習,步弓的弓力強於騎弓!
而且唐軍還有弩!
當吐蕃人強悍到近前衝營時,迎接他們的的有弓箭,還有弩箭。
弩是弓箭的變種,弩有很多優點,如射程更遠、準確性高等等,但真正比弓突出的優點,是它射的延遲性,弩可以想什麼時候射就什麼時候射,弓就不可以。弩手可以上好弦端著弩,仔細慢慢地瞄準,或者聽指揮官的命令扣動弩機。
因此對於民夫來說,弩更好用。
然而,弓在正常情況射單位時間內射的箭的數量是弩的三到四倍。考慮到弩在裝彈時的操作,說四倍是很穩妥的,三倍已經有點樂觀了。這代表著什麼呢,代表著大約1215秒內,一個普通弓手可以射出四支箭,弩手射出一支。
弩箭連民夫都可應用,遠射用弓,近射用箭,吐蕃人一個不察,就有十數騎永遠留在了荒漠上。
不要小看唐朝民夫,邊境一線的民夫受過的訓練或許比半牧半兵的遊牧民族還要嚴格,中原王朝和外族作戰,遭遇的多半是騎兵,因此弓弩這類的射遠武器很重要,是學習的重點,如塞翁失馬寫著:“……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這裡是邊境線上的丁壯者,皆能引弓射箭。
沒辦法,用鋤頭的府兵射箭射得比起吐蕃人要好,這是逼出來的。
而且大唐的工業達,弓箭、弩的製作精良,吐蕃人就不成了,他們嘗用半牧半兵的部族攻擊,箭落如雨。可惜所用弓弩皆是綿軟不堪,遠不能跟大唐軍中所用的強弓硬弩相比。沐浴在這樣的箭雨之中,只要擁有重甲,根本是無所畏懼,甚至普通護甲,只要不中要害,也可以保命。
吐蕃人連試多處,除了丟下幾十具屍體之外,竟佔不到唐軍的便宜。
然後唐軍的大隊騎兵殺到!
安西都護府身處抗吐蕃的最前線,待遇、裝備都等同中央禁軍,訓練亦不差得,敢於吐蕃帳兵野戰!
但只是小隊戰,並沒有大規模對峙,大夥兒都看著各出一支百人隊。
騎射!
騎戰!
先是對射,唐軍只比吐蕃人死多兩人,唐軍十六人死傷,吐蕃人十四人死傷。
餘眾嗷嗷叫著兇猛衝撞在一起,剎時掀起血雨肉浪,箭矢到處亂飛,刀斧磕碰濺火,矛戟穿頸透腹,黃沙泥塵漫空飛舞。
與帳兵相鬥,唐軍不落下風!
他們進退有序,指揮得當,到最後,唐軍十七人追著吐蕃十三人,吐蕃人狼狽而逃!
莫以大非川上論英雄,吐蕃人那次之所以打勝,是以四十萬打十萬,先用徵招的半牧半兵去不斷消耗唐軍的戰力,之後再上帳兵,遂可取勝。
百人小隊戰後,吐蕃人退走,頭領論贊德頭痛起來。
沒錯,這是論贊德的部隊,他拼過一次馮小寶,竟不回城,再召集後備隊二千餘人,共五千人出動,實力已經嚴重削弱。
遂以一千誘敵,四千作包圍圈,再也不那麼硬來了。
知道唐軍不好惹,這批唐軍的實力更為雄厚,而且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吐蕃人引誘他們騎兵來攻,然而唐騎不會走遠,只在步兵視線內活動,楞是老虎不出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