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族使用的弓箭、刀子根本不被唐軍看得起,統統丟一邊去。
部族最珍貴的財產是牲畜,想從他們身上弄到硬通貨比較困難,除非來自出產金砂地區的部族,即使如此,他們的加工能力相當差,例如所謂的“藏銀”就是百分之三十的白銀加百分之七十的銅,含銀量低,當作貴重的銅錢使用得了,帶上一大堆的沉重的“銅錢”,那是嫌自己死得不夠快。
嵩陽縣折衝府使用了十名正式編制士兵和三十名唐家僕從,在馮小寶的一名羅漢軍官及三名老軍官的帶領,驅趕多餘的牛羊、馬匹及運送繳獲、重傷員返回最近的鄯州,安頓傷員,賣出牲畜。
他們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是成立折衝府留守處,接收本軍的人員、物資來往,打探訊息,接收上級命令等等。
要出動到三名老軍官其中有二名是練兵高手,打了幾仗就折損上百人,加上傷員減員,需要招募新兵,訓練更多計程車兵了。
馮小寶低低地道:“沒有無線電啊!”
在這片移動靠馬(有馬都不錯了),通訊靠吼的年代裡,部隊一旦出征,就難以得到後援。
有時打仗真會產生一種無力感。
看著他們漸漸離開,楊成獻深思道:“貌似遇到的遊牧民族都很好打啊,為什麼我軍會大大非川吃了敗仗呢?”
“嘿嘿!”程伯喜看過戰報,說道:“人家四十多萬,我軍十來萬,四打一你來試試看,就算是劣質箭,用來砸死人都可以了。”
“沒錯!”馮小寶分析道:“他們有地利,習慣於這裡的地形、氣侯,天時、地利還有人和!”
“再有,補給線,還有,高原反應!”馮小寶一一細數對方的有利之處,此戰唐軍能打贏真的是逆天了。
沒說出的是唐軍將帥不和,本來就敵軍甚眾,內部人還搞不團結,真是作死的前奏了。
唐朝大非川之敗,先敗在將帥不和,唐軍主將薛仁貴著令右衛將軍郭待封留守大非川,守好唐軍的軍糧輜重,豈料這位郭大人自忖出身名門(他是名將郭孝恪之子),看不起出身低微的薛仁貴,頗違節度,軍中不聽命令是大忌,焉能不敗?
郭將軍居然帶上所有的輜重軍糧跟著前鋒部隊出發。。。倒,青海西藏耶,哪來道路?
輕裝前進都辛苦,何況輜重?
加上吐蕃人主將葛爾·欽陵,號稱吐蕃歷史上第一名將,被吐蕃人視為戰神,他戰略得當,避開唐軍銳氣前鋒,就打唐軍輜重!
吐蕃人打掉唐軍輜重,再集結重點攻打薛仁貴,差不多四十萬打唐軍八萬,不是四打一而是五打一,加上地形不利、軍心不穩,唐兵大敗,死傷略盡。。。在那個地方兵敗,連跑都跑不掉!
……
“所以!”馮小寶深思熟慮地道:“任何不聽命令的,能夠除掉就除掉,不能夠除掉的就禮送出境,否則寧願不打!”
“而且,我軍連勝三仗,有好的方面也有壞處,好的方面是士氣上來了,水平提高了,壞處是人也跟著驕傲了,還以為自己了不起,了不起個P!”
馮小寶往地上吐泡口水道:“軍隊必須清醒,我們絕不輕敵,哪怕敵人是隻雞,都要以牛刀殺雞!”
“我們的本錢小,訓練士兵不容易,要按照左相(姜恪)的戰法‘衝上去放箭,敵眾就跑,敵少則戰!’要向我們的部隊傳達這個指示精神!”
馮小寶說歸說,很快就知道他的軍官們是如何“傳達”他的所謂的指示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