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131章:守株待兔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31章:守株待兔 (1 / 2)

蘇威府邸位於永興坊北曲,也是大興城寸土寸金的寶地,只要一出北坊門,東行不遠就是皇城和宮城之交的延喜門,入宮極為便利。

蘇威在大隋當了幾十重臣,栽培無數桃李,在官場的人脈十分雄厚,自從高熲半隱半退之後,蘇威的影響力足以比肩楊素。

不過蘇威讓人詬病的是他在官場上左右逢源善於見風使舵。他為官這麼多年以來,每逢和皇帝意見相左,便選擇退卻,從來不會用激烈方式堅持自己的主張也不會反對皇帝意見,至於當面頂撞這種事更是從未發生過。

當然了,蘇威也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但他最大的問題是不會固執己見堅持到底,一見皇帝不滿群臣反對就會默默退場,這種上不得罪君主中不得罪同僚下不蔑視下屬的態度,使他比清高自傲的楊素還要擁有人望,由此也混得了“不倒翁”的綽號。

張瑾和李仲文自然知道蘇威在大隋王朝和楊堅心目中的地位,是以他們二人首選的說項之人便是蘇威,並且率先讓人遞了拜貼,說是晚上登門造訪。

黃昏時分,蘇府的書房內,蘇威正和孫子蘇亶聊著今天發生的大事,並藉機指點孫兒為官之道。

與尚書左僕射楊素一樣,身為尚書右僕射的蘇威也是位高權重,後來楊堅見尚書省掌管全國軍政權力過重,他擔心尚書省主官的權力無度膨脹,出現相權超越皇權之事,於是將尚書令閒置起來,可是身為首相次相的左右僕射之職依舊不可小覷,便以尚書僕射當以求訪賢才為由,命令尚書省日常瑣碎之事悉由左右侍郎各部尚書處理,有冤濫大故呈報僕射,而且他們兩人時隔三天去尚書省評論大事即可,這就限制了僕射全面理政的權力。左右僕射也因此制變得相當清閒,上朝下朝時間對他們沒有太大限制;今天晚上因為有張瑾和李仲文拜訪,蘇威便早早從皇城尚書省回到了府中。

“祖父。”蘇亶見祖父似乎有些心神不寧,便出聲問道:“你是擔心張瑾和李促文給帶來麻煩嗎?”

“他們是求我辦事,大不了不答應便是,我有什麼好擔心的?我是在想其他事情。”蘇威自然知道賀若弼獨孤順獨孤陀元胄元巖宇文弼等人被捕的訊息,而往來不多的張瑾和李仲文卻在這關鍵時刻,十分隆重的遞帖子拜訪,心中猜到兩人此行和這起大事有關。

“祖父在想什麼事?”蘇亶好奇的問道。

蘇威沉吟半晌,反問道:“你們昨天晚上和衛王一直一起嗎?”

“不是!”蘇亶臉色一紅,尷尬道:“樂會結束,大家就散了。”

“你可知衛王去了何處?”蘇威追問。

蘇亶見祖父重視此事,只好說道:“衛王找雲秀心去了。”

蘇威閉目思索了一會兒,又問道:“你們分開多久以後,衛王遇刺?”

蘇亶目光閃爍,慌亂的掩飾道:“約有半個多時辰!”

蘇威低語道:“看來真是賀若弼所為,而不是衛王在玩苦肉計。”

蘇亶心頭頓時掀起了一陣驚濤駭浪,他在最後一個問題上對祖父撒謊了,此時順著祖父這番想下去,覺得從時間上說,楊集根本就沒有去見雲秀心,而且以楊集對敵人的一慣作風,絕對幹得出這種十分齷齪的苦肉計。但想了想,終歸還是沒有說什麼。

他有些忐忑的問道:“祖父是說衛王自己佈局,目的是除掉賀若弼?”

“我開始是這麼想的,畢竟聖人剛剛派人申飭不久,衛王就讓人給賀若弼送了一口鐘,這分明就是故意激怒賀若弼。而以賀若弼報仇不隔夜的性情,大家認為他當晚刺殺衛王是很正常的事情。”蘇威捊須道:“可是賀若弼再衝動再愚蠢,也會料到一旦出手,大家首先便會猜到他,況且他的地位今非昔比,豈能像以往那麼衝動?但是經你這麼一說,看來衛王也是流連於青樓之中,遇刺純屬於偶然,而非自己佈局!唉,這個賀若弼啊,還是以前那個賀若弼,真是無藥可救了。”

蘇亶嚇得不敢說話了,他十分重視一同征戰大半年情誼,也十分珍視生死與共的戰友兄弟,然而李大通昨晚一句“叛徒”深深的刺傷了他的心,所以他此時寧願欺騙自己的祖父,也不當叛徒。

“祖父,我有點不太明白。”過了半晌,蘇亶問道:“您讓我棄武從文,我理解。可為何不是就近在關中當縣令,而是跑去豫州呢?在關中,不是更容易聖人吏部官員看到我的努力嗎?”

蘇威說道:“如果一年前,我會設法將你安排在關中,但現在不會了。”

“這是為什麼?”蘇亶不解的問。

蘇威瞥了孫兒一眼,淡淡的說道:“聖人要遷都了,關中沒什麼好待的了。”

“這怎麼可能?好端端的遷什麼都?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了?”蘇亶又連忙補充道:“我絕對沒有置疑祖父的意思,只是覺得不可思議。”

蘇威倒是沒有生氣,搖了搖頭道:“那是你的位置太低,你當王府諮議參軍事時,只會遵照衛王的意志行事;你即將去當陽城縣縣令,你的目光看到的頂多只是州刺史。你的地位決定你不會考慮整個大隋天下,更不會把以前發生的事拿來印證現在的事情。你知道我為什麼說聖人要遷都嗎?”

蘇亶呆愣愣的問道:“為什麼?”

“為什麼?”蘇威呵呵一笑,說道:“北周時期的朝廷與突厥毫無二致,每一個軍主就是一個部落酋長,而八柱主十二大將軍就是大大小小的可汗,軍政財法盡皆掌握在手,就算朝廷要調動他們,也得看皇帝有沒有命得動他們的實力和威望,就算有實力和威望,也得看他們樂不樂意。這種胡人遺留下來的陋習,直到開皇六年才結束,聖人當年廢除了源自北魏以來的家兵制,開始直轄各兵鎮府兵,命令所有門閥世家的家將家臣家兵改回漢姓,想斬斷關隴貴族們賴以存在的軍事基礎。但關隴貴族哪可能這麼輕易丟掉自己的根基?他們表面上對聖人順從,可實際上,仍舊以族中子弟門生故吏義子假子把軍權牢牢控制在手中,以往的家兵搖身一變,成了家丁家奴雜役隨從,少則數百多則數千,家家戶戶以另外一種方式將家兵延續了下來,若是將關隴貴族各家放在京城中的私軍匯聚起來,少說也是一支人數幾萬的精銳之師,這對於聖人皇族來說,絕對是一個致命的威脅。對於現在這種變種的家兵形式,聖人心中不舒坦,只能活在黑暗中的關隴貴族更不舒坦,於是兩者便相互算計相互對峙漸行漸遠,終於演變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蘇威嘆了一口氣,嘆息道:“由此帶來的問題是聖人想打破關中本位的慣例,將帝都遷往洛陽,跳出關隴貴族牢牢把控的關中。而且從政治上說,天下分裂已有數百年之久,南北人心的隔閡不是短短几十年辦到的,如果遷都洛陽的話,朝廷可以居天下之心御天下,既然西制關隴東瞰中原,也可北望河北南顧南陳。這是其一。”

“其二關中人口眾多,但可耕關中平原土地少,糧食無法供起一個大一統王朝都城之所需,如果從外地大量輸送糧食的話,不僅增加運糧成本,更要命的是一旦天下有變,極有可能被敵人掐住糧食這一關。先秦時期的關中人口不像現在那般稠密,而關中平原沃野千里,加上有崤函之固四塞之險,是以秦漢皆因關中成就帝業,不過現在人口激增耕地驟減,關中再也無法發揮出先秦時期的作用了。事實上早在十多年前,大興城就已經不適合作為帝都了,因為隨著戰爭結束人口暴增往來商旅不斷,吃飯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了,雖說廣通渠的開通讓河北山東之糧補給京城,但是這些糧食到了這裡以後,價錢已經翻了好幾番,令百姓苦不堪言;若是將國都遷到洛陽,那麼不事生產的數目龐大的軍隊達官顯貴商人旅客奴僕婢女也會跟著去,必將大大的減輕糧食壓力。而洛陽靠近幾大產糧重地,則沒有這麼多的顧慮。”

蘇亶皺眉道:“但是洛陽也有便利所帶來的弊端啊,朝廷強則四面出擊御極天下;要是弱了,則各路諸侯從四方來犯,而有崤函之固四塞之險的關中,怎麼說也能像董卓那麼,關起門來坐觀山東群雄爭鬥。”

蘇威搖了搖頭道:“從防禦方面上說,洛陽並不大興差,它地處黃河南岸,跨伊洛澗幾條河流,北倚邙山,南對伊闕東據虎牢西有崤坂。只要經營好古之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就能完美的守衛著洛陽安全。另外伊洛平原地力肥沃,周圍水陸便利,可以很好地解決京師的供應問題。當然最為主要的還是定都洛陽的話,符合當前的局勢,可以讓皇帝穩坐中央遙控天下,集中全部精力鞏固皇權革舊圖新維護大隋王朝的統治,而不用時時擔心被‘自己人’從內部發動兵變,只要勝利度過這個關鍵時期,國都在哪裡其實都一樣。”

“祖父指的‘自己人’是關隴貴族?”蘇亶問道。

“正是關隴貴族。”蘇威點了點頭:“光武劉秀統一天下之時,也曾考慮過西漢長安城為國都,可當時天下人心尚未穩定,且他依靠南陽豪強河北豪強得天下,兩大勢力之間又以姻親等方式相連,若是遷都長安城,定然引起這些人的不滿。所以最後放棄了遷都長安的念頭,老老實實的在洛陽生根發芽。歷史證明劉秀選擇洛陽是是明智的,它對維護東漢統一地方穩定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聖人和關隴貴族的關係與劉秀類似,是以明明想遷都洛陽,但卻受制於關隴貴族,最終只好營造大興城。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但是聖人太子和關隴貴族關係越來越惡劣,聖人在世還好,若是不在了,被寄予重望的太子未必可以震得住這些人,所以聖人在世之時遷都洛陽,其實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不怕關隴貴族據關中自立?”蘇亶說到這裡,又自問自答道:“我明白了,聖人讓能打仗衛王坐鎮涼州,就是想讓他從西邊盯死關中。”

蘇威笑著說道:“衛王攻略西域才是重點,而威懾關中只是次要任務。畢竟大隋王朝國泰民安,普通老百姓吃得好穿得暖,又怎麼可能願意造反?而沒有老百姓的支援,單靠矛盾重重人心不一的關隴貴族的話,是不可能成功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