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287章:勢成事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87章:勢成事成 (1 / 2)

衛王攜帶十二車罪證、能敵秘信入京的訊息,猶如狂風暴雨一般席捲大興城,僅僅只是一天時間便轟動朝野。

緊接著,朝廷又有三大決定傳出,首先是判處叛軍士兵三年勞役、判處六品以下將官十年勞役;而六品以上將官則是一概押入京城誅殺,其家眷沒入官奴籍;至於不在民籍者的叛軍將士、將官,一律收為官奴;在叛亂期間不作為、逃避者,也依律懲治。

受到懲罰人數高達二十多萬人,徹底的打破了“法不責眾”的約定俗成的定律,同時也樹立起了律法的威嚴,狠狠的打擊了想要去犯罪的人的僥倖之心。

其次、針對那些在內戰中出現死亡、殘疾的的百姓人家,朝廷均是減免十年租、庸、調。這既是戰後安撫,同時也是告訴那些有親人在戰後受到處罰的老百姓:戰爭實非朝廷所願、也無法控制,所以朝廷對於自己的不力進行了補償,只不過你們雖然處於戰爭地帶,但你們可以漠然以視,而不是從賊,所以朝廷該補償你們的,就補償,該處罰的還是要處罰。

第三、在楊諒造反前後,裡通敵外的臣子數目眾多,通敵罪證足有十二車之多,只要刑部、大理寺、御史臺核查清楚、證據確鑿,朝廷依律嚴懲、絕不姑息。

這也是朝廷在平叛結果以後,首次以正式公文的方式,對楊諒同黨定罪,前二者意味著楊諒叛亂正式告終,而後者則是對內奸的洗清。

對於大隋百姓來說,除了真正有切膚之痛者拍手叫好以外,餘者只是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畢竟對於關中普通老百姓而言,發生叛亂的幷州太過遙遠,與他們沒有多大的關係。不過朝廷這兩大決定對於關隴貴族而言,卻不啻於一場風暴,直令那些心懷鬼胎的人人人自危、坐立不安。

凡是真正能看清楚局勢的人都知道,這是一次皇權與世家門閥之間的權力之爭。而楊諒只不過是一個觸發點罷了,聖人意圖藉機清洗世家門閥,並且想要推行真正意義法治,而不是先帝時期的和稀泥。

然而世家門閥顯然並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但是因為皇帝大義在手、藉著平叛的機會來推行他的執政思想,無疑使皇權佔據了上風,楊諒雖然其罪難容,但說到底,他不過是皇權和世家門閥鬥爭之中的犧牲品。

就在各方勢力官員紛紛猜測,悄悄碰頭之時,楊廣迅速在幷州總管府治下五十二州任命了一千多名縣官。

世家門閥這才恍然驚覺:戰後清算、任命新官、推行法治、以武舉將並非是一個個單獨的存在,而是由楊諒造反所引爆的一個整體。只因楊廣任命的官員,除了寒士之外,更有大批世家門閥旁庶子弟,這些子弟在推薦、自薦、門蔭等方面爭不過嫡系子弟,故而淪為長久不得任命的預備官員、淪為國子學學子,遲遲沒有得到任命。

這些旁庶子弟雖然也是出自一個個宗族,但是他們在宗族中之中,祖祖輩輩都處於邊緣的位置,偶爾出現在一個傑出人物,總是被維護本支利益的嫡系打壓下去,所以有的人名為同宗,但平時連祭祖的資格都沒有,跟宗族嫡系處得如同敵人一般。

如今他們已經透過皇帝這裡入仕了、此時又分散於各州各縣,而且他們已經心寒了幾代人,此時想要重新拾起親情、達成家族為重的默契,沒有幾年功夫肯定是不可能的。更何況皇帝現在都搞起了以武舉將,難保他以後不將科舉推向全國,若是他手中擁有龐大的人才,他大可以把那些認祖歸宗的人撤得一乾二淨。

而這些旁庶子弟出身普遍不高,而且人性又是以己為重,他們豈能為了幾輩子也搭不上關係的本宗、又豈能為了口頭的承諾,放棄來之不易的入仕和晉升契機?

若是任由那些不受控制的旁庶子弟茁壯成長,他日豈非不是嫡系的敵人?

這麼一算,真是細極思恐啊!

但是當朝廷頒佈這三大決定,並且進行大規模人事任命之後,皇帝卻又足足沉默一天時間,他既沒有憤怒的申飭誰誰誰,也沒有把那十二車罪證交給刑部、大理寺、御史臺,而是鎖在門下省之內,任其擱置、不聞不問。

既然都不聞不問了,自然也沒有把誰誰誰定罪為通敵之內奸。

楊廣這出人預料的舉動,令那些全程參與叛亂的關隴貴族、朝堂官員驚慌恐懼。

誰都知道,聖人這是真的惱火和憤怒了,他此時不發一言,那只是在凝聚怒氣,當怒氣到了壓抑不住的的時候,這股怒氣必將以驚天動地的方式爆發出來,掀起一股山呼海嘯、腥風血雨般的大清洗。

。。。。。。

朝廷的忙碌、朝堂的那肅殺氣息,沒有影響到楊集,他回京的第一天,就把軍令還了回去,兵部的臨時任命也隨之收回(檢校幽州總管),而且楊廣鑑於他立了大功,涼州又沒有什麼大事,便給他批了兩個月的假。如果涼州沒有發生什麼突發事件,他今年用不著去涼州了。

楊集雖然明白這幾天的朝堂十分熱鬧,但是他難得獲得一個長假,連早朝都懶得去,更不怕御史彈劾。

一來是文武殊途,大隋王朝固然是一個文武不分家王朝,也沒有武將不得干政的說法,卻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概念。而早朝向來以政務為主,武將也就被特許不必每日參朝了。朔望朝參要隆重一些,具有一定品秩的武將就必須到場了。至於大朝會,王公諸親、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朝集使(主官次官)都必須來。

二來是楊集雖然有個右衛上將之職,可是他一直定義自己為地方官和武將,再加上又被楊廣放了一個大假,也就懶得去日常朝參、朔望朝參刷存在感了。

況且事到如今,已經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關隴貴族現在只有三個選擇,要麼學楊諒那般造反、要麼在遷都洛陽之上讓步、要麼等著判刑;但是連聲勢浩大的楊諒都被自己玩完了,關隴貴族顯然不會在楊廣聲勢最大的的時候造反,而他們又不想被滿門抄斬,所以他們除了支援楊廣遷都以外,別無選擇。

既如此,楊集又何必去朝堂上煩人煩己?

他宅在家裡過了四天沒羞沒臊的生活,到了第五天,終於從“小”窩鑽出來了。

一大早,楊集就丟下大小老婆在家裡,自己溜去平康坊南里。

侍衛頭頭也從薛舉等人變成了朱粲,原因是尉遲恭、李大亮、獨孤平雲都報名參加武舉了,正集中在王府抓緊時間練武,而薛舉作為衛王系最厲害的人物,便擔起了他們師父之職,對他們進行強化訓練之餘,也擔起了陪練之責。

進入南里,一股喧囂熱鬧的氣氛撲面而來,大街上到處是文士和武人。此時已是仁壽四年十一月,從各地趕來參加貴族科舉計程車子、武舉的武士,以及跟他們前來長見識的親朋好友、隨從侍衛,足有幾萬人;如果遠方計程車子、武士盡皆到來,人數定然翻上一兩倍。

這些前來京城參加科舉士子,九成以上是德高望重者相互推薦的世家子弟;而來參加武舉的民間武士大多數是家道殷實的地方豪強,他們對鼎鼎有名的平康坊嚮往已久,現在好不容易來一趟京城,若是不來平康坊喝花酒,回家以後如何有吹噓資本?若是不進平康坊青樓玩一玩,與出差到了東館,晚上卻不出去觀夜景有什麼分別?

一行人漫無目的的逛到中午,便來到南里西門口一家規模極大的酒肆。

酒肆名叫‘不醉不歸”,地基約有五畝左右,而地上的建築是由三座四層高的酒樓組成。

每座樓劃分得井然有序,能夠滿足不同階層的食客之需求,其中一樓是專供販夫走卒、行腳商人、達官貴人隨從就食的大堂,左右兩邊也有一些小雅間,那是給地位不高,卻非常有錢、也需要私密場合的大商所用。二樓的佈局與一樓類似,不過食客卻是地位更高的人群。三樓也有大堂,但卻已經以雅間為主了,而四樓全部是雅間,

‘不醉不歸”的後臺,其實便是衛王府,這是獨孤敏考慮到兒子已經出仕了,必須瞭解一些人所不知的情報,於是她便從一名粟特大商手中買下了這座酒肆,作為了解各方勢力、各地動態的情報點。

這座酒肆不但地段好,又有出自皇宮的御廚掌勺烹飪出五花八門、色香味俱全的菜式,另外還有烈酒燒刀子、西域葡萄酒助攻,所以這座酒樓每天的生意異常火爆。而蕭穎知道的朝堂動態,便是源自於此。

楊集也是首次前來‘不醉不歸”,當他們來到門口,便發現生意好得難以想象,一樓幾乎已經坐滿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