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隋主沉浮> 第153章:獨孤敏亂點鴛鴦譜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53章:獨孤敏亂點鴛鴦譜 (1 / 3)

轟轟烈烈的移民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歸於平靜,當楊集聽李靖說十萬餘戶百姓在各州接力下,平安抵達庭州時,一顆懸著的心終是放了下來。

接下來的日子,楊集一方面整頓民生;另一方面在涼州十一州推廣均田制。

沒錯,正是均田制。

雖然均田制在大隋推行了很多年,但是大隋的均田制不像後世那麼徹底。首先、從“個人”上說,大隋王朝沒有動關隴貴族私人田產,除去那些私田之外,所有田地都收歸國有,然後分給百姓耕種;其次、從全國範圍上說,均田推廣的地域主要是北齊、南陳的地盤上推廣,關隴貴族為主的北周地盤,觸動的並不多,當然了,楊堅對犯事的官員、關隴貴族也不手軟,他會根據情節輕重,剝奪部分或全部田地,這些田地同樣收歸府衙所有,然後再由府衙根據實際情況,在御史臺的監督下分發給百姓。

百姓以租地的方式上交田租,剩下的盡歸百姓自己所得,看起來好像是高了,可是把世家門閥這一層剔除了,所以百姓上交的田租比之以往低了很多很多。

但是大隋的均田制有很多東西沒有規定得好,比如說分給百姓的永業田,是人均二十畝,這種田可以傳給子孫後代,一切所有權都屬於百姓,他轉讓、販賣、送人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官府一概不管,百姓有時候為了生計、為了治病,迫不得已將屬於自己的永業田抵押、換錢糧、換藥物,最終使永業田成為別人的田地,而這種田,也是百姓丟失得最早的田。

第二種是露田,朝廷給百姓的露田是中男和丁男八十畝、婦女四十畝,人死以後會收歸國有;但有些心狠手辣的世家門閥、豪強惡霸中意某塊露田時,會讓該田之主“意外死亡”,然後再以其他方式納為己有,只是殺人畢竟是要償命的,只要吏治清明,都不敢明目張膽去幹,且由於露田是朝廷的,所以這種被兼併的速度較為緩慢。

某戶百姓人家要是先把永業田賣了,有露田的人又死了幾個,而家中眾多兒女還沒到分田年紀,那他只能守著自己名下的露田養家餬口,如果露田的產出,養不活一大家子,那他只好在耕種自家露田之餘,去當世家門閥、地方豪強佃戶,找一份額外收入補貼家用;若是露田也沒有了,那就只要當奴隸了。

另外還有一種名叫“公廨田”的官田,這是均田之後,剩下的官田,一般以官方的形式租給勞邊過剩的百姓耕種,以收租的方式充當各級官府辦公費用、地方官員俸祿,年度支付剩下的,則上交朝廷,此類田地也是朝廷儲備田,人口增加以後,便拿這些官員來分。

而涼州這邊,除了新入手的伊州、庭州,另外九州有七個是邊州、內州只有兩個;大隋建國至今,涼州外有突厥汗國和吐谷渾入侵之險、內有胡羌之亂,在大隋是出了名的戰亂之地、兇險之地。

稍微有底蘊、有能力的世家都搬走了,剩下的多是一些新崛起的地方豪強,而且多是集中在內州蘭州。

但是隨著突厥汗國正式分裂,北方的防禦壓力為之一輕,而涼州以南的吐谷渾又被死死的堵在山上,於是許多世家門閥便打起涼州河湟地區的主意。

河湟地區包括吐谷渾東南部,大隋鄯州、廓州、洮州、河州、蘭州。這裡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溫暖,是個宜耕宜牧的寶地。

關隴貴族在關中平原開墾過度、肥力大減、產能大降的情況下,早就盯住比鄰而居的富饒的河湟地區,若非有外敵時刻威脅,恐怕早就把河湟地區瓜分一空了,如今終於把侵佔河湟地區機會盼來了,於是紛紛派人前來置辦產業,每個家族都恨不得整個河湟地方都買下來。

楊集心知河湟地區要是變成世家門閥的私人產業,定然遭到無度開發,使涇渭分明的“悲慘的奇觀”進一步加劇,而朝廷不但收不到一點賦稅,還要承擔水土流失的後果以及千古罵名。

甚至會有人為了一家之利,擅自把糧食、鐵器等禁物就近賣給吐谷渾、党項和白蘭諸羌,他們家大業大、無法無天,就算朝廷抓個正著,最終殺掉的,也不過幾個替死鬼,然後等風聲過了,依然我行我素。

出於以上之慮,楊集在接到世家門閥紛紛入境買地訊息以後,先是嚴禁五州官員賣田賣地,接著是緊急向楊堅上疏,向他陳述自己的擔憂所在;並希望朝廷重建軍戶制,以軍戶和民戶並存的形式向河湟地區擴充人口,一來可以讓士兵安心戍邊;二來也有利朝廷對河湟的區的控制;三來可以令富饒的河湟地區成為利國利民的寶地,而不是某些家族的私人寶地。

此外還建議朝廷在政策上、制度上對田地進行限制,規定百姓只有田地使用權卻沒有轉讓權,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方式轉讓田地,百姓只要有田地,以後便是再怎麼艱苦,也有一條生路,只是這年頭老實憨厚、愚昧無知的百姓大有所在,未必所有人都能經得起重利的誘惑,所以在對百姓設限的同時,楊集又建設對賣方進行律法上的禁止,誰敢買田,輕則沒收其一切家產,重則斬首夷族,從根本上杜絕世家門閥兼併土地的可能。

大隋雖然執行了均田制,但由於沒有對買賣雙方作出這種限制,所以均田至今,又有許多土地被世家門閥兼併,而歷朝歷代的世家門閥正是透過這種手段收攏百姓、壯大自己,可以說,一旦土地兼併之風重新盛行天下,那麼掌握天下民生的人,絕對不是官府,而是世家門閥。

百姓不懂、也不在意什麼國家大義、民族大義,他們只關心一家老小的溫飽問題,所以很清楚誰在掌握著自己的命根子,這也是大世家大門閥能夠登高一呼、應者雲集的原因所在。

現在的大隋王朝,土地兼併雖然已經有了蔓延之勢,但楊集認為朝廷此時對買賣雙方設限的話,完全還來得及。

至於已經失地的百姓,朝廷可以重新安置到其他地方,只要百姓不用依附世家門閥討生活,那就等於從根子上絕了世家對百姓的掌控力。

楊集這兩項關於土地的建議,事關國基,好處不容置疑,而且不管是河湟地區也好、買賣限制限制也罷,都沒有損害既得利益階層。

不出楊集所料,楊堅一律答應了。

他為了開發河湟地區,使大地饋贈落到朝廷、百姓之手,楊堅在駐軍的基礎上,於河湟地區設定五萬軍戶,每個州安置一萬戶,使將士們能夠就近服役,之後再從關中遷移五萬戶失地百姓過去,十萬戶人家大概在五十萬人左右;同時又以分配土地、長期低稅和免勞役的優惠政策鼓勵百姓自願遷入河西走廊。

兩大土地政策的頒佈和執行,對整個天下都是一場巨大地動盪,而且……不僅使世家門閥佔領河湟地區的野心落空,還使他們在其他地方兼併土地的勢頭不得不停下來。

但是楊堅所有人想象中還要強硬,他根本沒有預設和容忍已經發生的兼併土地惡劣事件,並將天下劃為交州、揚州、荊州、梁州、益州、徐州、青州、豫州、兗州、豫州、雍州、涼州、幷州、冀州、幽州、雍州府(關中五州)、河南府(河洛七州)十七個監察大區,廣派監察御史持節巡察,徹查土地兼併之事。

當然了,有的監察區也沒有派御史,比如說楊集為首的涼州、楊諒為首的幷州、楊綸為首的兗州、楊昭為首的河南府兼豫州就沒有另派御史,而是令他們兼任監察御史之職,楊諒不說好,但是另外三王卻都是初來乍到的人,且都沒有和世家門閥、地方豪強有關係,自然不會向土地兼併者妥協。

同時楊堅又任命蔡王楊智積為揚州刺史、大總管、揚州監察御史,讓他去對付南方士族和豪族。任命道王楊靜為青州刺史、大總管、青州監察御史,讓他去只要四個的州青州歷練。

當朝廷的正式公文、楊堅和楊廣的私人信函傳到甘州時,楊集對於楊堅大肆任命親王之舉,頗有些哭笑不得之感。

別的政策利國利民,且先不說,關鍵是楊堅重用幾大親王的政策令他不知怎麼說才好,感覺楊堅這種行徑,是吸取前朝教訓之手筆。

早在曹魏時期,曹操臨終遺命曹丕不得加害兄弟,還要重用兄弟們,但曹丕卻削去了兄弟們權力,派往封地以後,都受到嚴密監視。

曹丕這個政策雖然是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可是卻導致宗親勢單力薄,無力阻止外臣奪權。所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曹氏宗室雖然有心恢復曹家江山,但卻無能為力。

司馬家吸取了曹家教訓,於是司馬炎稱帝后,大肆分封,給予宗室子弟相當大的權利,最後卻引發八王之亂,以至於中原內亂、諸胡入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