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各地推上來計程車子,九成以上都是世家門閥私學中的子弟、門生,考試的結果反而讓世家門閥進一步壯大,從中冒頭的寒士為了自身仕途和利益,無不例外的投靠了世家門閥,最終使世家門閥獲得了更多的外援,聲勢更大。
有鑑於此,楊堅於是在全國各地興辦教育、為國養士,只要如此堅持幾十年,必將成果斐然,而從千千萬萬人口中脫穎而出的頂級寒門士子,未必爭不過世家門閥子弟。
但是辦學之舉,遭到關隴貴族、山東士族、南方士族等等利益集團一律反對,若是繼續執行下去,這幾大政治集團必將走向一起;而走向一起的結果,便是足以改朝換代的亂世到來。楊堅無奈之下,只好向現實妥協,下令廢除國子學、四門學(京城小學)、州學、縣學,唯置太學博士二人、學生七十二人。
劉炫當時上表:說學校澤被萬世,不應該廢止,情感和道理都很懇切,但是楊堅的大局觀遠非劉炫能及,自然沒有采納劉炫的建議,將廢學之事執行了下去,但是劉炫是純粹的文人,既不懂政治妥協藝術、不懂大世形勢,也沒有意識到楊堅的無奈妥協,後來聯合劉焯,不甘心的屢屢上表,終於惹惱了許多人,漸漸地就無法在官場立足,楊堅屢次用他們,而他們屢次被同僚、士林壓了下去。
楊堅把二劉壓制下去,何嘗不是是在保護推崇文教的火種?
後來他把劉焯、劉炫派到蜀王楊秀府下做事,一方面是借楊秀之權保護二劉。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楊秀領會他推廣文教的用意,將二劉的價值在益州發揮出來,然而楊秀卻是一個人雲亦云的主,不僅沒有使用二劉,還折辱他們;將劉焯發配到邊遠充軍、強迫劉炫給他當門衛。直到楊秀被廢掉蜀王,劉焯、劉炫才重新得到起用,分別擔任太史司歷、涼州士曹。在朝中的劉焯不出意料的又被擠下去了,而劉炫在涼州混得好端端的。
如今,他的侄子終於發現了二劉的價值,並準備將他念念不忘的學堂在不怎麼受人關注的涼州開辦,楊堅自然不會反對,當回想到楊集討要紙匠改進紙張時說的話,便說道:“你可以讓二劉在涼州辦學,也可以採納他們的義疏教學。但是他們二人的義疏尚未成熟,且沒有形成統一理論體系,暫時不能將他們的義疏作為全朝推崇的《五經正義》,你讓他們辦學之餘,繼續對五級釋義進行改進,等他們做到盡善盡美、孔家無話可說,再去和孔家談條件。”
“喏。”楊集應了一聲,又說道:“另外還有一個與賑災有關的建議。”
“……”楊堅、楊廣頓感無語了,你小子不是說只有一個嗎?怎麼連串的來了?感情是想到哪裡說到哪裡啊。
楊堅示意道:“說吧。”
“楊僕射的第二個賑災方案,是號召王公大臣、民間富戶參與賑災,之後給他們名氣、地位,那些不差錢的家族、商戶定然喜聞樂見,之後必將因此在民間擁有巨大的美名、良好的口碑;我們皇家作為天下之表率,若是毫無作為,不僅說不過去,而且還相當難看。我認為我們楊家各府也可以捐出錢糧,然後統一由宗正寺以皇家、皇族的名義去賑災,以此提升皇家在民間的口碑和名望,提升皇族高尚、博愛、仁義、仁慈的形象。”
宗正寺掌管皇族事務,管理皇族、宗族、外戚的譜牒、守護皇族陵廟,同時還管理天下道士、僧侶的名牒。但是這個機構給世人的感覺更多是皇族的私器,代皇帝行使家主、族長之責。若是由宗正寺打出皇族的旗號去賑災,確實能夠讓皇族在民間的口碑暴漲。
而名門望族之所以得到百姓推崇,是詩書、是名聲,讀詩書才能明理,而名聲卻可以傳家!
歷代君王不敢動那些士族,便是因為只要動了這些士族,便會引起依仗他們書籍來學習計程車林動盪,便會引起百姓生出異心。
士林中的寒士只能求士族才有書讀、才有人為他們解惑,所以在某些個士族遇到麻煩時,群起聲援。
地方百姓心向士族的原因則是士族富年不增稅、災年捐錢糧!只要有士族在,鄉里鄉親的老百姓若是有個三災五難、受到地方官府不公正待遇,便有乞討求生存的門路,士族不在了,地方百姓去求誰主持公道?
士族在光鮮的陽光下,從來對老百姓幹喪盡天狼的壞事,所以許多昌盛一時的家族倒了,可名聲口碑好、深得寒士和百姓之心計程車族依然存在!
可是古往今來的皇族子弟卻很少在天災發生時賑濟災民,這不是所有皇族子弟都狼心狗肺、不講仁義,而是大家都怕有人藉機上進讒言,說他們收買人心,最終惹來皇帝懷疑而被砍頭。
如此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誰還願意去做?
但如果以整個皇族的名義去賑災,就大不一樣了,只因最先受益的,便是一國之君、一家之主的皇帝,然後才是皇族。
楊集這個建議的益處,楊堅、楊廣自然知曉,楊堅向楊廣沉聲道:“鹽州刺史楊溫乃是觀王長子,他清正廉潔、施政寬和,使得治下漢胡百姓各安其所,深得地方之心,立即將他徵召回朝,擔任宗正少卿,負責賑災一事。”
“喏。”楊廣連忙應了下來。
——————
求收藏、訂閱、月票、推薦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