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覺得楊集現在把這事給說了出來,等於是給自己新增了一層堅不可摧的鎧甲;以後他如果因為看某人不順眼而將對方砍死,好像也能把責任推到那什麼“戰後綜合症”。
太危險了,惹不起啊!
楊廣見到楊集表達清楚、正常無比,倒是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想了一會兒功夫,他吩咐道:“出於謹慎考慮,以後你上朝,暫時不要佩劍了!”
大隋尚武之風極重,佩刀佩劍是時尚、風氣,官員參與朝會和上職之時,都可佩刀佩劍,即便是蘇威等等文官也會配皇帝賞賜的玉具劍上朝。
所謂玉具劍,就是在劍柄與劍鞘上鑲嵌上飾以美玉,分為玉首、玉格、玉璏、玉珌部分,統稱為玉劍飾,在玉劍飾的寶劍裝飾最為豪華高貴的劍,帝王官員上朝或平時都佩帶以示尊貴身份。
“喏!”楊集老老實實的應了下來。
楊廣沉吟半晌,又問道:“那你打算怎麼辦?”
“我得找事做,最好是去軍營走走。說不定在軍營中睡上幾覺就好了。”楊集思忖片刻,說道:“不是有新兵嗎?我去練練好了!”
“你去練兵那是再好不過了。”安排好楊集,楊廣臉色開始變得嚴肅起來,開始說起自己對那場鬧劇的看法:“你這次雖然不經審問,私自殺了幾名狗官,但此事有關大隋尊嚴榮辱,且在大是大非面前穩住神、站住腳,當得起我大隋男兒之稱!”
楊廣是個很要面子的人,他最厭惡那種在窩裡耀武揚威、卻在異族面前卑躬屈膝的狗賊。然而賀婁復等人卻做出了這等有失國體之事,這簡直是觸到了他的底線。所以楊集的表現令他十分滿意。
他這一殺,殺的不僅僅只是那幾名狗官,而且還是代表朝廷在突厥人和看客面前拾回國格、代表朝廷向不良風氣宣戰。若不當眾施以辣手,突厥人和看客、以及事後知曉的百姓怎麼看待朝廷?他雖然不能賞楊集,卻也不會因此而將他懲罰。
說到這裡,又向宇文弼和史祥吩咐道:“宇文卿、史卿,禮部、鴻臚寺專門負責對外,每天都和大量異族使者有所接觸,在這其中,肯定還有類似賀婁復的官員。你們以此為例,糾正禮部、鴻臚寺不正之風,若有人犯下同樣過錯,依罪重懲。”
頓了一頓,楊廣又說道:“交待下來。禮部、鴻臚寺以後接待和麵對異族使臣之時,雖不能作威作福、惡意刁難,卻也不以丟失國格、低三下四,最起碼,也要做到不卑不亢。一旦異族使臣與我大隋子民發生衝突,官員務必站在大隋子民這一邊。至於是非對錯,事後再說。總之,我大隋子民就算是錯的,官員也要加以維護;若不然,朝廷和百姓要他們做什麼?”
“臣遵命!”宇文弼和史祥起身應命,宇文弼猶豫了一下,拱手詢問道:“聖人,賀婁復應當如何懲治?”
“哼!”楊廣冷哼一聲,向宇文弼說道:“賀婁復將我大隋的臉面都丟光了,念他是賀婁公之後,且饒他一命。將他一應官職盡數削去,貶為平民,舉家流配嶺南,子孫後代皆不能入仕為官。其他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就此作罷。”
“臣遵命!”宇文弼肅然應是。
“突厥的使者呢?他們現在在何處?”楊廣又向楊集詢問道。此事雖然與幾個突厥使者沒有多少關係,說起來,他們也不過是適逢其會的受害人而已,可他心裡也很不爽。
況且楊集是大隋的親王、尚書令、宰相,他的話幾乎是代表了大隋,如今他已經把狠話摞出去了,朝廷如果沒有半點作為,實在太丟人了。
這個人,他丟不起。
楊集說道:“他們與賀婁復一起,被我的隨從押送去洛陽縣縣衙了。”
“嗯!”楊廣點了點頭,轉而又向史祥說道:“史卿,你使人將那幾名突厥人帶回鴻臚寺,不僅要好生申飭這幾人,更要讓他們把話帶回突厥,讓他們告訴那個阿史那·咄吉:突厥在我大隋面前必須老老實實的伏低做小。若是阿史那·咄吉膽敢有一絲一毫不臣之心,我大隋雄師親自前去教他做人。申飭完畢,立刻將他們與康鞘利一起轟走,而阿史那咄吉所請之冊封,我大隋不答應。”
“另外,讓阿史那·俟利弗設、阿史那·咄苾的使臣參與明天的早朝,明天我應他們之所請,正式冊封阿史那·俟利弗設為處羅可汗、冊封阿史那·咄苾為頡利可汗;同時將啟民可汗曾經用過的突利可汗之名、冊封給其五子阿史那·叱吉設。”
啟民可汗的三個兒子盡皆遣使南下,每個人都請求大隋王朝冊封,好讓他們借大隋之勢、“正統”之名統御突厥,震懾另外兩個兄弟。
楊廣為了挑起三人的紛爭,本來打算將三人一起冊封,可是身在幷州的長孫晟來信說阿史那·咄吉實力強悍, 他已經成功的接管了啟民可汗嫡系之軍,此軍的戰鬥力十分強悍。而阿史那·俟利弗設雖然旗幟鮮明的反對自家兄長、他的大軍看似很多很強大,可實際上都是由各個部落湊成的烏合之眾,若是真打起來,根本就不是阿史那·咄吉的對手。而老三阿史那·咄苾雖有自立之心,可是他的態度曖昧不明,如果阿史那·俟利弗設敗得太快、或者開局不順,他絕對跟著阿史那·咄吉進軍。
大致介紹了突厥局勢,長孫晟又在信的最後建議楊廣不要冊封阿史那·咄吉,從而使他失去名分和“大義”。而阿史那·俟利弗設要是有了大隋冊封,一些跟著咄吉的部落也將因此採取觀望態度。
至於阿史那·咄苾,他本來就是一個野心勃勃之徒,一旦接受了冊封,就能光明正大的拒絕身為“反賊”的咄吉。即便他明明想幫,卻也會因為同為大隋藩屬的緣故,而不敢出兵討伐阿史那·俟利弗設。
最後的阿史那·叱吉設雖然是咄吉忠誠的小跟班,可是咄吉看到他有了突利可汗之名,又見另外兩名弟弟反了、觀望了,肯定也不敢相信之。
如此一一減下來,咄吉的勢力和實力少說也要少了一半,日後在與俟利弗設交戰之時,也不再具備優勢。
楊廣對於長孫晟的建議,十分贊成,然而阿史那·咄吉畢竟是啟民可汗的長子,而且又是啟民可汗臨終當眾傳位的人,所以他雖然不想封,但卻缺乏不封的藉口和理由。
今天的鬧劇,正好給他一把借題發揮的利刃。